為什麼很多的文學家、詩人這些是自學成才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飛龍在天9783


這個問題我樂意和題主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來先說一下文學家和詩人,社會上為什麼沒有專門的培訓班、或走格式化的程序,而又有那麼多的名作、大家?這得從文學的根源說起,藝術雖高於生活,但卻來源於生活;這就是為什麼一部好的生活作品猶如一股清流,能給人一種跨越時空、空靈剔透的美感;要麼美到悲切,要麼喜出淚花,要麼令人深思,要麼令人激昂,究其因是因為好的文學作品將靈魂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生活當中,或是將觸角直接伸向大自然的腹地,用當下的話說叫“接地氣”。

我們知道四大古典的誕生都有其社會的根源,都與作者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密不可分。又比如柳青的《創業史》、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餘華的《活著》等等,好的作品出現也並非偶然,它們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聲音。當然,現在的好作品已經不多了,因為在一個節奏感很強的社會里想出幾部偉大的作品恐已是廖若晨星,可望而不可及了。

記得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的時候給他的高徒汪曾祺說過,大學裡不培養作家;而且我們經常會聽到某某說我要當科學家、工程師,而沒聽誰說,不行,我要學個作家、學個詩人!這就告訴我們,文學不同於科學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格式,沒有套路,完全是興趣使然或是說時代的產物亦可。當然,隨著網絡的衝擊,現在的文學已經出現了套路,不得不說這是文學之悲哀!試想,一個按套路出牌的作品還能叫作品嗎,頂多是翻版或抄襲。不得不說,能當文學家和詩人的必須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基礎,至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否則作品即使一時光鮮,也將是成為無源之水,難以常青。這就是文學及詩人為什麼可以自己出人才而不是刻意培養出來的原因。

至於題主提到文學不可培養,而科技人才是可以培養一說,筆者也不完全苟同;辯證地說,愛迪生成為發明大王,諾貝爾研究詐藥、陳景潤研究數學,他們最初好像也沒有上什麼培訓班。只能說興趣與愛好加之後天的勤奮讓他們最終叩開了科學殿堂的大門,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樣,個人認為,無論文科還是理科,若想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興趣是首要的,其次是付出個人的努力,如此才有可能早一天進入自己的自由王國。

我的觀點不知是否贊同,歡迎留言討論。


用戶義薄雲天


為什麼很多的文學家詩人這些是自學成才,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學文學以及做一位成功的詩人,也是要有文化底蘊的。有了文化底蘊之後,再通過認真的自學也都可以成才,可以寫小說,成為作家、文學家、評論家……

當然,因為理工科這門學科是比較科學、抽象以及周密的。就來不得半點的差錯。

由於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須知道理工科這門學科是經過前人的不斷的經驗總結,科研成果以及論文論證等等過程而不斷髮展總結而成的。所以就象題主論述的一樣,要想在理工科成才或者成為科學家,就一定要到牛逼的大學學習或者出國找牛逼的學府、找牛逼的博導去留學學習,來不得半點的差錯,這就是主要原因了。

魯迅先生之前他雖然是學醫的,在學醫的過程裡,他也具備多年的文化以及文字功底基礎的。所以,在他這個年代,他認為救國比救人更重要,因此,他轉到那文學中來,可以隨心所欲,心潮澎湃的發表他內在的一種強烈願望,呼籲國人要崛起,要覺悟,把他所看到的不堪的、醜陋的現狀寫出來,喚起老百姓的覺醒,魯迅先生是20世紀的主要作者,毛澤東主席說:他是當代的作家、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主將、中華的精神……

魯迅先生是現代小說、白話文以及當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只要他所講的文學內容符合老百姓和國人的胃口的,他就起到了一種感召力,就可以喚醒人們的覺醒,所以他的著作學說是被當代人認同的,成為當代的一名文學大家他當之無愧。

親愛的讀者,不知道我講的是否正確,繼續歡迎你們光臨評論區發表你們的意見和建議吧。

  • 謝謝。

彩霞對聯詩詞集


文學家,詩人自學成才的多多。

他們的-個共同特徵就是: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深有生活體會,廣有與世之鑑。有感受,有奮起,有招示,有啟發,還有個人情感等等。在寫作中,對生活素材反覆提煉,對語句和故事情節,反覆推敲和修改,最終行成。

包括有許許多多古今作家,文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這樣的文學家,詩人靠培養是培養不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