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三回-上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溫明何處

卻說前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倖免,後又約託朝貴遷他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

原本第二回就該介紹的董卓,現在方細細表來。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三回-上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從前第一次讀《三國》時,覺得上半回的回目可以改改,因為整回回目都是在說下半回的事。董卓叱丁原,丁原旁邊就站著呂布,可不接著就李肅饋金珠嘛。整個下半回都在寫呂布,上半回的事可多了:殺何進,清閹患,帝走北邙,董卓進京。起碼起個“清君側外戚召強藩”都要好一點吧,“請神容易送神難”,像這種“引虎驅狼”的典型清君側失敗案例,用“外戚召強藩”作高度概括,標籤入檔,再合適不過了。

對於回目中的“議溫明”,“溫明”是何處?鳳儀亭,虎牢關,下邳城,白門樓,這些地點發生的所有精彩故事,皆是因為呂布在溫明園第一次出場。如果搞街頭問答,溫明園應該是記憶最模糊的一個。如果是選擇題,溫明園,溫明殿,溫明苑,溫明泉,只怕更是混亂。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兼之毛宗崗為其整頓回目,為什麼要這麼寫?

就本回立意而論,這回就是要出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妨特殊。“議溫明董卓叱丁原(呂布)”,回目其實是這個意思,丁、呂父子,當時又站在一起,叱丁原肯定要括進呂布來。劇情上是“議溫明董卓叱丁原”,戲份上實際是“議溫明呂布嗔董卓”。下半回明寫,上半回暗指,下半回寫李儒饋金珠,上半回再出呂布名顯然不合適。

把呂布括進來,這就有意思了,也算是高明之處。想想丁原是個什麼人物,活了也就六個段落,犯得著在回目中單點人名嗎?【“張翼德怒鞭督郵”那個特殊,那個太特殊了,無名無姓就把人給點活了。】董卓叱丁原,實際上是“義父”叱“義父”,呂布人是出來了,但把你“三姓家奴”的身份也給點出來了。

但還是那個問題,書都過半了,這回目起的也太拖節奏了。回目的作用是什麼?開卷提綱在前,讀文引趣其內,回思概述劇情。從“何國舅謀誅宦豎”到“議溫明董卓叱丁原”,本回勉強只做到了第二點。

究其原由,一是章回開山,不盡人意,二是回目對仗,有所掣肘。“饋金珠李肅說呂布”,呂布是肯定要說的,李肅也要提一下,總繞不出“主謂賓定狀補”,那要對仗必然受限。【“饋金珠”沒說“贈赤兔”,於上半回回目隱喻三姓家奴合看,還是高明的。】

古典章回小說回目的發展可以說是事對、情對、意對,事對就是人物、事件、地點,主謂賓,有前置,就倒裝。情對就像《紅樓夢》第十九回回目:“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再如第九十八回回目:“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雖然脫不開主謂賓,但一是不直接用人名而用代稱,而是感情色彩明顯增強。意對就比較多了,詼諧、諷刺、景喻,甚至文字遊戲,都在其中。

有趣的是,作為古典小說的衣缽承嗣,武俠小說又將這種套路變化排演了一遍。從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到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再到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最後梁羽生的一系列……或者說是全部。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三回-上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前兩者是舊派武俠小說代表,古典傳承很明顯,後兩者當然是新派,雖然有的不算章回小說,但也有古典遺風。坦白說,金庸老爺子這個洋才子的詞作和詩對是不如梁羽生的。《書劍》最好的一句是“盈盈彩燭三生約,霍霍青霜萬里行”。而梁羽生的,單就扛鼎之作《萍蹤俠影錄》來說,一大半皆是情對。再比如改編也算多的《七劍下天山》,其中“牧野飛霜,碧血金戈千古恨;冰河洗劍,金蓑鐵馬一生愁。”你都不知道這回要說什麼,但是不影響,這已經不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是高度昇華後的凝練。而這也與金庸先生認為的“情感千年不變”的小說觀點不謀而合,情節重要還是人物重要,唯有讀者共情方能躍紙如生。人既有情,自帶性格,情節描寫和形象刻畫已不必強為。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三回-上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

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

三說孟德

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

此可做曹操自證之言。顛覆漢室的是我曹操嗎?是他何進!是他董卓!“無謀何進做三公”,又誰之過?

進曰:“太后詔我,有何禍事?”袁紹曰:“今謀已洩,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後可入。” 進笑曰:“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紹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護從,以防不測。”

何進對曹操成見已深,世人對阿瞞成見不亦甚乎?孟德曾經也是大漢忠臣,志在治世能臣。“黃門傳懿旨雲:‘太后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將袁紹、曹操等都阻住宮門外。何進昂然直入。”何進必死,此刻袁紹在想什麼,曹操在想什麼。

紹復令軍士分頭來殺十常侍家屬,不分大小盡皆誅絕,多有無須者誤被殺死。曹操一面救滅宮中之火,請何太后權攝大事,遣兵追襲張讓等,尋覓少帝。

袁曹高下,一看而知。曹操始終比袁紹多想一步,袁紹只做將謀,曹操更有臣憂。

李儒,狸儒也。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三回-上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奏表上洛,溫明議會,慧眼識布……董卓得勢,皆因身邊有個李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李儒正好相反,令諸侯以挾天子。

本身,狐狸就是指兩種動物,只是習慣了作偏義複詞,單指狐而已。狸是貓科貓屬,比之於狐,更加兇猛貪婪。

狸儒與犬儒可以說是兩個極端,後者從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向來目高於世,狸儒則講究報世安身,憑一己所長,拼了命地謀取私利。

“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狸儒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也是為禍最大者。

俠這種群體,歸結起來就是遊民,以現在視角來看,可稱之為“古漂”,不商不農,不工不仕,皆不適生產。其中良善,為義所召,雖不識丁,但古道熱腸,是以“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作為社會兩大巨能因子,俠者破壞有餘,建設不足,讀書人破壞不足,建設又虛,維善監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亂世遊俠還是治世平天下,到底還是靠勞動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