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塞林格與《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塞林格出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父親是猶太人,家裡做一些小生意,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不過塞林格卻不是大人們口中的乖孩子,而是個“學渣”,中學時退過學,15歲時被父親送往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軍事學校,這所學校正是小說中的“潘西中學”的原型,也是故事的開篇。

塞林格兄妹四個,不過後來排行老三的弟弟中途夭折,他的母親因此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這成為了他們家庭最大的隱痛。他在小說中,也映射到了這場變故給主人公帶去的心理傷害。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塞林格

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於1951年,當時塞林格才32歲。與他長期合作的出版社並不看好這部小說,所以,不願意為他發行,塞格林只能選擇與另一家不太出名但是願意冒險出版這部小說的出版社合作。沒想到的是,書一經上市,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銷量步步升高。

塞林格一夜之間就被民眾知曉,在那個網絡還沒有出現的年代,他的名字的耳熟能詳度不亞於今天網絡上所謂的國民老公。因此,《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成為了塞林格最有名的代表作。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時代背景

《麥田裡的守望者》被稱作是美國社會文化的最佳註腳,還引發了當時的一些思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在豆瓣上,它的短評達到了1萬多條,其銷售量也已經超過了6700萬,成了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和長銷書。

不過,對於這本書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經典著作,價值巨大,因為他反應了當時叛逆的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以及二戰後美國社會文化的一些病態。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部滿口髒話的青春期少年的吐槽和反叛,不值得去看,更不值得去研究。

為什麼同一本書,讀者們對它的評論這麼極端?實際上,這需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1941年,著名的珍珠港偷襲事件爆發,美國宣佈參加二戰,當時的塞林格只有22歲。因為符合了徵兵條件,所以正式入伍,參加戰爭。

二十多歲的塞林格,還沒有好好體會歲月靜好,就被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所震驚。戰爭的可怕讓他感到憤怒,他借用小說主人公的口吻,大膽地譴責軍隊和戰爭,並且告誡父輩們不要以“為國犧牲”向孩子們渲染所謂的光榮,而是要清楚地知道戰爭是可惡的、愚蠢的、盲目的。

到了1945年5月,法西斯投降,二戰結束,世界恢復和平。因為塞林格的文字功底好,被叫去參與了情報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在此期間,他又見到了慘絕人寰的集中營,毒氣室、火燒活人……那種刺鼻的味道在空氣中飄蕩,在腦海中殘留,再也無法從鼻子裡抹去。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獲得了持續高速的發展,大量的新中產階級誕生,一邊是財富的快速積累,一邊是戰爭留下的傷痛。安靜下來的人們開始思考戰爭的意義,進入一個極痛苦的戰後反思期。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這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創作的歷史背景。

當你瞭解了這一段歷史,瞭解了塞林格的獨特經歷,瞭解了戰爭的磨難和殘酷,你才能真的從小說中,看到霍爾頓內心深處的彷徨與無措,才能瞭解他為了尋求安寧所做的思考和探索。

特殊的歷史背景奠定了這部小說的底色,哪怕全書充滿了髒話,充滿了不屑與調侃,但它也不會是輕鬆幽默的。

如何讀懂這部經典文學作品?

01 瞭解這本書的創作特點——“少年侃”的敘述方式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敘述方式,塞林格用了一種叫“少年侃”的日常口語寫完了整本書,極其生動形象,這一敘述方式不可複製。而在書中提到的每一處細節,都足以成為一個研究美國文化的註腳,所以它的指向性是誠實豐富而深刻的。

比如:故事一開場,霍爾頓就吐槽了他就讀的潘西中學,這類學校約等於定製版的中產階級子弟監護所,大名鼎鼎的約翰∙肯尼迪、富蘭克林∙羅斯福,都曾經就讀於此類學校,簡直是富家子弟的教育標配。

可就算擁有這樣光鮮亮麗的外表,內裡也並不因此高級很多,在潘西學生們經常會丟東西。“越是收費高的學校,裡面的小偷就越多。” 因為被偷了大衣,霍爾頓在小山頂看橄欖球時,“屁股都快要給凍掉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再比如另外一些“言語粗俗”的細節:

他形容天氣“冷得像女巫的奶頭”,像個滿口汙言穢語的癟三,

他也不愛讀書,他覺得讀書不過是“出人頭地,將來可以買輛混賬的凱迪拉克”,

他甚至逃學去了紐約,他花一整天的時間研究大都會博物館鯨魚巨大的陰莖,

他還關心到了冬天湖水結冰,紐約中央公園湖裡的鴨子到底要去哪裡,

她的10歲的小妹妹菲芘問他將來長大了想做什麼,霍爾頓說:

“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一下這本書獨特的敘述風格,全是青少年日常化的口語,沒有堆砌的詞藻,卻以這種自由舒暢的口吻表述出了少年的真實感受,這也是整部小說中最出彩的部分,一種被稱為“少年侃”的敘述方式。

02 瞭解這本書的藝術特色——對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描述

這部小說最大的藝術魅力就在於作者用了非常大的筆墨,把人物的內在心理描繪的十分深刻。作者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主人公霍爾頓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德國學者漢斯·彭納特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著力剖析了霍爾頓的孤獨。他分析到:

霍爾頓心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由小說中的阿克萊、斯特拉德萊塔以及妓女孫妮等人所代表的醜陋世界,另一個則是由弟弟妹妹、唱歌的小男孩以及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純潔、美好世界。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漢斯口中的這“兩個世界”,顯而易見,不只是主人公的兩個世界,它是當時所有的青少年,甚至所有的人都面臨的世界。一個是戰後的傷痛世界,象徵著虛偽、暴力、野蠻,另一個則是人們所期待的美好、安寧、和平的世界。

當代的人又何嘗不是呢?雖然我們身處一個和平的年代,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依然還有暴力血腥,荒蠻恐懼。即使沒有,我們的內心也面臨著各種焦慮、迷惘,甚至恐懼。而純潔、美好的內心世界,卻是我們一直要追尋的。

這種對於人的終極情感關懷,也使得這部小說暢銷了一個多世紀。

03 瞭解這本書引發的時代風潮——“塞林格時代”

我們在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到,霍爾頓無時無刻地擺出一副格格不入的對峙姿勢。他的非常規裝扮就是很好的證明。

他喜歡把紅色鴨舌帽朝後反扣著戴,這幾乎成了霍爾頓的標誌性 LOGO ,隨著書的出版和熱銷,這個舉動很快被年輕讀者們競相模仿。

然而,他的這種態度,在世人的眼裡卻是離經叛道、不可理解的。當時還引起了一陣風潮,他們被稱作“垮掉的一代”。

我們至今在美劇或者好萊塢電影上還能看到美國年輕人這樣打扮,從這個層面上說,塞林格也算是不小心到時尚圈跨界了一把,做了次風潮的策劃人。

從這種風潮開始,各種反叛和質問的思潮先後湧現,詩歌領域出現了自白派、戲劇領域出現了荒誕派……這都是《麥田》颳起的風潮帶來的結果。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而當時的藝術家、作家,也開始從關注外部世界到關注個體,作品直接透露出對於人心的內在體驗,指向與個人密不可分的家庭關係,人際關係以及當時社會的虛偽和病態。

所以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引導了美國文學創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貧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國人為之傾倒,這個時期完全可以稱作超於文學定義的"塞林格時代"。

結 語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公認的現代文學的經典。它的故事結構很簡單,時間跨度也很短。今天,我們從它創作的時代背景出發,分析了這部經典著作的可讀之處,也從主人公霍爾頓的身上,瞭解了作者的一生。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窺見當時美國社會文化的狀態,瞭解了塞林格對於戰爭和醜陋的鄙夷,以及對安寧和和平的守護。儘管外界對這部小說的褒貶不一,但仍然阻止不了它成為世界文學領域中一顆璀璨的星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