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成長就像發了芽的土豆,經過風吹日曬雨淋,長成鬱鬱蔥蔥地低矮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開花,結果,從土壤裡,挖出一顆顆飽滿豐碩的果實。

消極的人說,長成又怎麼樣,已經不是原來的那顆土豆了;積極的人說,哇!真棒,一個土豆,收穫一堆;還有一些人說,為什麼要長大,永遠保持最初的那個樣子多好。

每個人心裡,對成長都會有不同的詮釋。不同的遭遇,品嚐到的酸甜苦辣也不盡相同。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01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是他畢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出生於一個富庶的猶太商人之家,父親在波蘭做進口火腿生意。塞林格15歲時就讀軍事學校,二戰暴發後,32歲的他又上了前線。

塞林格在軍隊呆了四年,對戰爭深惡痛絕。好在他36歲的時候終於退伍,才得以專心致志地從事文字創作,發表了很多部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這本書也使他一舉成名。

成名之後的塞林格盡力擺脫公眾關注,開始隱居生活。他買了塊山地,在山頂上建了所小房子,過著隱居寫作的生活。直至2010年,塞林格去世,終年91歲。

《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時,剛好是二戰結束,美國成了政治軍事大國。實利主義社會盛行,卻沒人在意精神生活,導致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沙漠般荒蕪。主人公霍爾頓的形象便是基於該原因虛擬出來的人物。

《麥田裡的守望者》主要講述了一個男孩離開學校,獨自去倫敦的三天兩夜裡,遊離於各種社交場所,遇到一系列人和事對他產生的影響。讓我們看到一個莽撞而浮躁的少年的心靈成長軌跡,他的經歷也帶給我們無限的思考。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02

主人公名叫霍爾頓,是一名16歲的中學生。他家境很好,在非常有名氣的私立學校潘西就讀。不過霍爾頓過一點也不喜歡這個學校,他因為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學校開除。如果說僅僅因為學習不好就討厭學校還說得過去,可霍爾頓不是。

霍爾頓對什麼都提不起來興趣,他討厭學校有人偷他的東西;討厭每週六都吃一樣的飯菜;討厭校長對有錢人家做出的虛偽表現;討厭同學的表裡不一;討厭連他的話都不肯認真聽,卻自以為是的老師;是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他都討厭,都不喜歡。

他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不喜歡家長,超出霍爾頓年齡的所有人,他都不喜歡。原因有兩個,其一,霍爾頓認為,這群人都是假模假式的偽君子,虛偽透頂。其二,霍爾頓不知道生活的意義,不知道將來的目標,對未來一片迷茫。

從成人的角度、成人的世界來分析霍爾頓認為的假模假式,其實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法則。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在權衡利弊得失後,所選擇的最大利益。然而,處在霍爾頓那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

霍爾頓對社會過度理想化,他不認同出於利益而產生的一切選擇。他哥哥OB是個小說家,OB以前寫的小說,霍爾頓非常喜歡。那時OB寫小說,是因熱愛文學而寫。可是後來,OB和好萊塢簽約寫劇本,寫作成了賺錢的工具。從那時開始,OB討厭哥哥的文字,連帶哥哥文字換取的一切酬勞和物質享受在霍爾頓眼裡都難以接受。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這就是霍爾頓迷茫的原因之一,還有學校奧森伯格紀念樓。奧森伯格算是霍爾頓的校友,是位做殯葬行業發家的生意人。他給了學校一筆贊助,奧森伯格紀念樓便由此而生。奧森伯格在學校做演講時,說自己一遇到挫折,不管身在何處,就立即向上帝祈禱。

生意人遇到挫折,一般都是生意不好的時候。奧森伯格從事殯葬行業,他生意不好的時候,說明離世的人很少?他向上帝祈禱,豈不是希望多來幾具屍體?那麼奧森伯格做的慈善又有什麼意義呢?霍爾頓覺得奧森伯格就是沽名釣譽,虛偽到家的傢伙。

奧森伯格的現象,在社會中確實不在少數。成年人受利益驅使,會假裝視而不見,可霍爾頓敏銳的洞察力立即捕捉到了這一點。他並不認為成年人會看不見,成年人在要求孩子們真誠、善良的同時,自己先放棄了底線。

那麼這種環境能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答案是和他們一樣的人。就像舍友阿克利、斯特拉雷德。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好像沒有人在意誰會表裡如一,心裡再多的齷蹉,不表現出來,大家都可以視而不見。

這就是霍爾頓眼裡的成人世界,他無法做到妥協,也融入不進去。如果霍爾頓也能視而不見,便活得沒那麼痛苦。然而,霍爾頓做不到,他對這些行為深惡痛絕。心裡保持的純真美好夢想,在現實面前坍塌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03

霍爾頓標誌性的形象,是一個反戴紅色獵帽,滿臉桀驁不馴的男孩子。紅色獵帽代表他對未來和生命沒有熄滅的熱情,也代表霍爾頓將嘲笑世人的心,用最醒目的顏色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反戴獵帽,表示毫不隱藏的反叛之心。獵帽是霍爾頓的心靈和精神的結合體。

整書基調灰暗、陰沉,作者多次描寫霍爾頓戴起紅色獵帽的情景。每一次都在昭示霍爾頓堅決不同流合汙,不向世俗低頭的決心。霍爾頓將帽子送給妹妹,想將最美好留給妹妹,妹妹又將帽子戴回霍爾頓頭上。說明霍爾頓經歷尋找自我的過程後,仍然回到原地。

潘西的生活讓霍爾頓越來越迷茫,也越來越不知所措。他和同學打了一架,提前離開學校,開始了三天兩夜的找尋自我的旅程。也許從霍爾頓內心深處,願意嘗試接受成人世界的規則。然而,在倫敦的三天兩夜裡,沒有讓他清醒,反而更加迷茫。

出租車將他帶到了紐約的廉價旅館,霍爾頓看到了很異服癖和舉止奇怪的男女。他假裝成人,和夜總會的女人調笑,請她們跳舞喝酒,捉弄那些虛偽的女人。酒保看他年紀小,不賣酒給他,霍爾頓邊嘲諷邊肯定人家做得對。

霍爾頓晚上睡不著覺,莫名其妙的和電梯工搭話招來了女郎。看到那女孩子年紀和自己一般大,心生同情和憐憫,便打定主意讓那女孩陪他聊天。那女孩為了多訛霍爾頓幾塊錢,連同電梯工揍了他一頓。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霍爾頓極度孤獨和苦悶,他不停抽菸、酗酒。去娛樂場所,看到觀眾把鋼琴手吹捧上了天,但又絲毫不在意鋼琴手彈了些什麼。鋼琴手也不在乎觀眾會不會欣賞音樂。聽著四處響起讓人尷尬和“令人作嘔”的掌聲歡呼聲,霍爾頓替鋼琴手感到沮喪和煩悶。

看到這些,他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和方向。難道成長就是將變虛偽、唯利是圖嗎?那這種成長,對自己、對人類有什麼意義?如果這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的樣子,那為何不在開始,不成長,豈不是更好的選擇呢?

是的,單純地從霍爾頓的角度上來看,確實是這樣。成年人的世界並不完美,成年人的選擇更多是以利益為基礎來做的決定。霍爾頓可以質疑,可以鄙視,但不能否定成年人為家庭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貢獻。

正是成年人放棄了成長過程的單純美好,才能給下一代生存的機會。不單單是霍爾頓,成年人一樣會在權利、金錢、慾望中迷失自己。那時,成年人對自己的否定,大於霍爾頓對自已成長的否定。成年人只能在一次次的掙扎中,內化痛苦,選擇自己接受的結果。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霍爾頓所處的迷惘期,要麼勇敢的走出困擾自己的空間,要麼永遠的被禁錮於其中。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04

霍爾頓性格苦悶、猶豫、頹廢又矛盾,他無法接受成人世界的思想,固守著孩子的天真美好。和周邊一切格格不入,想努力去改變些什麼,卻無力突破現實的困頓。最後只好把思想圈在狹小的空間,用憤怒、焦慮來代替成長中不安地情緒。

霍爾頓又是善良單純的,他給修女捐錢。看著修女穿著樸素,餐飲簡單,為自己才飽餐一頓而感到羞愧。不小心把煙噴在修女臉上,又為自己的失禮行為感到自責。他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無時無刻都在表現著兩個矛盾的自己。

借宿在老師安託利尼家裡,發現老師在撫摸自己的頭,嚇得他穿著衣服就逃出家門。其實,長輩撫摸頭頂的舉動非常常見,霍爾頓看著,卻都成了變態的行為。可見,在外遊蕩的那兩天時間裡,霍爾頓的身心都受到極大的煎熬,精神狀態也變得奇差無比。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

這句話是給安託利尼給霍爾頓寫的一句話。霍爾頓拿到手時,看了一遍,嘴裡說著謝謝。心裡卻想的‘難得他那麼費事寫下來,他真的挺好,可問題是我不太想專心聽他講。我突然感到真困’。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老師說的很對,可是,倆人的對話不在一個頻道上。霍爾頓的心結都沒有打開,老師對他說什麼,都是枉然。

霍爾頓偷偷溜回家中時,告訴妹妹離開學校的原因。妹妹聽了以後對他說:“你對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喜歡”。 霍爾頓聽到這句話,心情很沮喪。因為,妹妹說到了他的痛點。他不喜歡長大,他不喜歡成人。

我一直在腦子裡想像很多小孩在麥田地什麼的玩遊戲。有幾千個小孩,沒別的—沒別的大人,我是說,除我之外。我就站在這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他們不看方向的話,我就得從哪出來把他們抓住。我就整天干這種事。我就當個麥田守望者得了吧。我知道這很瘋,但這是唯一一件我想做的事了。我知道這很瘋”。

霍爾頓始終懷揣著單純美好,他的理想也是那麼的不切實際。也許,這便是願意為某個理由轟轟烈烈的去死,也不願意為了放棄這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的理由吧。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05

那三天兩夜霍爾頓盡力去觸碰成人的世界,看遍了成人世界的虛偽、欺騙和墮落。對生活再次產生更深地質疑和失望。霍爾頓不想去死,又找不到生存的意義。無法面去這一切的他,想到了逃避。企圖通過逃避,來找到他人生的目標,或者說生命最終的意義。

霍爾頓把要離開的消息告訴妹妹,妹妹要和他一起離家出走。在公園等妹妹時,他看到牆上寫著髒話,霍爾頓努力擦拭著牆上的筆跡,不願意讓這些汙穢字眼玷汙了孩子們純潔的心靈。從這些舉動來看,霍爾頓的心裡十分善良,尤其對孩子,他盡心盡力地維護著孩子們的世界。

妹妹拖著行李出現在眼前,霍爾頓思前想後,還是放棄了離家出走的念頭。他帶妹妹去動物園,看著妹妹坐在旋轉木馬上,無憂無慮,笑得天真且開心。霍爾頓豁然開朗,他發現自己執著的想要堅持的東西,就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在這世界,靜靜地守望孩子們的成長,守護純潔的心靈。

《麥田裡的守望者》裡的霍爾頓是充斥著矛盾的結合體。有16歲孩子特有的焦慮,也有對現實不滿,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一面。他既孤獨又理想化,在拒絕與世界妥協的同時,也拒絕成長。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矛盾的想法使霍爾頓始終不曾學會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他既是道德的衛道士,又是破壞者。因此,霍爾頓看每個人都虛假做作,甚至非常討厭別人的說教。可內心又存留夢想和善意,願意為保持純真的孩子做無畏的守望者。

這本書從開始到結束,霍爾頓的父母親就沒有出現過。父親辦公室的電話倒是在書中出現過幾次,母親唯一的出場,也是在黑暗中,霍爾頓與之擦肩而過。親情的缺失使得霍爾頓性格孤獨且矛盾,對情感持有狂熱又淡漠的態度。

霍爾頓在成長的必經之路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導,對未知的一切有著本能的懷疑和排斥。在得不到關注認同時,會自然而然的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用“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眼光,去看社會。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參與進來,多與他溝通交流,瞭解他的想法和苦惱。霍爾頓是完全可以融入社會,正是因為父母的聽之任之,讓孩子逐漸遊離在社會的邊緣,無法安放自己的焦慮。


《麥田裡的守望者》關於成長的故事


『雞蛋向內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

於成長而言,16歲的年紀,是個分水嶺,區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世界。走過去,那道分水嶺便是一條小溪,在腳下歡暢地流淌;走不過去,便成了不可逾越地代溝,對面的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成長不是一味的迎合討厭的人或事,而是堅持最初的本心,努力長成自己想要長成的樣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