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大型清宮劇"九子奪嫡,奪的到底是嫡子位還是賢者位呢?

導語:清廷,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標誌。雖然清朝錯過了追逐世界潮流的機會,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但其實清朝沒有出過一位暴君或昏君,基本上歷代帝王皆為賢士。但何即使清朝皆明君,卻無一人能挽救逐漸衰敗的清朝呢?其實,清朝的覆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國內外歷史和社會環境決定的。但清朝的儲君爭奪,確是歷史上少見的場面,九子奪嫡成為了大型清宮劇選材的熱點。

而九子奪嫡所蘊含的道理,更是引發了無數人對古代的儲君立嫡不立賢的嫡長子繼承製的思考,而所謂九子奪嫡,奪的到底是這嫡長子之位還是賢者之位呢?真正能夠繼承皇位的到底是嫡還是賢者呢?

嫡長子繼承製的實施情況

中國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說比封建社會的歷史還要久。因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這種繼承製度,不管是在皇位的繼承還是家族中財產和事業,爵位,等等的繼承上面,首選的繼承方式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中國古代社會重人倫重血緣親疏,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宗法觀念的一種思想方面的體現。而所謂大宗小宗的繼承,和母家的輕重貴賤,相對於夫家的身份密切相關,正妻所生即為嫡子或者嫡女,第一個妻妾所生為長子或者長女,只有由正妻所生的家族中第一個子女才能被稱為嫡長子或者嫡長女。

真實的

先秦時期的繼承順序

所以說,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根基是在宗法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的,所以即使是在周朝覆滅,宗法制度崩壞之後,只要宗法思想依然存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便能長盛不衰。不管是皇帝還是百姓,對於"正統"二字都極其看重,不只是因為其代表著宗室之中最純正的直系一脈,更是因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宗族觀念。

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度其實擁有著深厚和穩定的根基,可以說是一項較為穩定的制度,千百年來變化改動的幅度及其細微,而大部分的封建制度再古板也是會隨著王朝的更替,國情的變化而適當的發生改變的。但是嫡長子繼承製從設立完善之初,一直到封建社會的結束,都沒有發生過比較明顯的變化,而且隨著朝代更迭,依然牢牢的居於皇位繼承製度的首要標準地位,但歷史上真正是嫡長子身份的皇帝只有二十四位。

真實的

清朝繼承皇位唯一的嫡長子道光帝

其實嫡長子繼承製度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幾乎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所謂繼承,不過就是繼承地位,財富,權力等等,用在任何人上或者家族之中,都是合理的。而嫡長子繼承就是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擁有優先被選擇繼承所有的權利。如果沒有嫡長子,那便立長不立賢,立貴不立長。所謂貴,就是嫡子,所謂長,就是長子,而這個賢,就是下一輩之中的賢能之士,這便是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基本內容。

真實的

嫡子或者庶子的區分

但嫡長子繼承製度沿用了數千年,真正遵守這個制度規定的到底有多少?在君王的選擇上,不管是文武百官還是黎明百姓,無一不追求賢君上位,歷史上歷朝歷代真正地被立為儲君的嫡長子又有多少?拿九子奪嫡來說,所謂奪嫡,其實就是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基礎上,爭奪儲君之位的一種稱謂而已,因為嫡長子向來是儲君之位的代表。用現在的標準來看,清朝實施的其實是秘密立儲制,但是用當時的思想來考量,仍然是把嫡長子制度放在靠前的位置的,認為嫡長子身份基本等同於皇位。

而九子奪嫡獲勝的並非嫡長子,而是庶子雍正帝胤禛。他的生母身份並不算顯赫,雖然年幼時便被帶到皇后膝下撫養,但他的出身始終不被認可。況且,撫養他長大的皇后是孝懿仁皇后,也並非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在第一任皇后還留有嫡子的情況下,雍正帝依然不是繼承皇位的前幾位皇子人選。

真實的

孝懿仁皇后畫像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九子奪嫡就是這位看似出身卑微,沒有可能繼承大統,而且論受寵愛程度並不比其他幾位參與皇位爭奪的皇子高的四阿哥胤禛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不僅如此,不管是雍正帝還是王爺或者已經繼承皇位的時候,他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要論才能和政治素養,他不輸於任何一個皇子。而且成為帝王后,他每日兢兢業業,不曾懈怠,成為了千古一帝,取得的成績也是少有的。這不就是所謂的賢者嗎?

真實的

雍正帝畫像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古代封建社會上並不少見,不管是人人讚頌的明君漢武帝劉徹,還是流傳千古的開明帝王唐太宗李世民,都不是所謂的嫡長子,但他們就是坐上了皇位並且成為了流芳百世的賢明君主。而真正是嫡長子獲得皇位繼承的皇子並不多,歷史上一共只有二十四位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像漢武帝和唐太宗這般有名望的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說,從這些帝王的出身來看,都能看得出來,嫡長子繼承製度在真正的實施上來講是有一定的問題的,以至於雖然歷朝歷代都十分推崇這項制度,但是真正用到這項制度的時候並不多。

賢者戰勝嫡長子的底氣

其實,清朝時期真正地用到嫡長子繼承製度並且反映在皇位繼承上來的正是康熙帝時期,也正是九子奪嫡發生的時期。雖然,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皇位是權力的中心,皇子渴望繼承皇位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像九子奪嫡這樣的大場面,真的是歷史少有。康熙帝一共二十多個兒子,九個都參與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而且這九個是其中最優秀的幾個,在這一次奪嫡之戰中,幾乎都沒有落得好的下場。

真實的

九子奪嫡關係圖

這一場九子奪嫡,所浪費的人才讓人惋惜,但是成功的人,更是讓人稱讚的存在。至於九子奪嫡的起因,不僅僅是一幫野心勃勃的能力者對權力的追求,還有康熙帝在清朝首次真正運用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而且被立為儲君的皇子雖然也是賢明之士,但是和其他的皇子相比,還是缺乏了一定的能力。很多時候,嫡長子繼承製度雖然沒有公開地提出來,但都是帝王和大臣默認的一種立儲制度。

但是清朝的統治者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到了康熙時期,入主中原的時間也不是特別長,對中原王朝的很多思想觀念和隱形的制度比較放鬆。因此在康熙帝之前,所立的儲君都不是嫡長子,而到了康熙帝時期,他不僅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而且對廢太子胤礽抱有厚望。

真實的

廢太子胤礽畫像

但是,由於清朝在康熙帝之前,都沒有出現過直接立嫡長子為儲君的先例,即使是在康熙帝之後也沒有。清朝的歷代儲君或者這真正登上皇位的人,能力都讓人信服。因此爭奪儲君之位的皇子也並不多,主要是有這個能力爭奪儲君位置的皇子不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皇子之中出現了更為能力顯著並且也抱有野心之人的時候,九子奪嫡的局面就避無可避了。

而所擁有的才華和能力,成為了皇子們實際上爭奪皇位的最大的底氣,所謂的嫡長子身份,便沒有那般重要了。

九子奪嫡所"選拔"的人才

理解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和賢者必定戰勝沒有能力,或者能力稍弱的嫡長子這些關係後,便不難理解九子奪嫡真正的含義了。九子奪嫡,如果放在一場選舉之中,皇位便是終極目標,從皇子走到皇位的路程只是一段選拔人才的實踐考試,能夠在這場實踐考試之中拔得頭籌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擔任這個職位。

所以說,擁有嫡長子的身份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加分項,但並不是絕對能夠站穩腳跟的奪嫡基礎。無論是在哪兒個朝代,真正能夠取得一場經濟,軍事或者政治鬥爭勝利的人,一定是有能力的人,就算是競爭者擁有更強大的背景,但在比拼才能的征途中,人人都是平等的,身份的高貴也顯得沒那麼重要。其實廢太子胤礽確實溫厚,也小有成就。

真實的

廢太子胤礽畫像

但是剩下的爭奪皇位的皇子之中,不缺乏成就非凡的皇子,主要是更具有殺伐果斷的果敢和超乎常人的政治素養以及能力的皇子,而這裡面就有集這些特色的皇子,這樣的人更適合做帝王,在一場爭奪戰之中才能更有勝算。

嫡長子繼承製度雖然要求身份高低,但是卻忽視了才能對繼承大統的關鍵性,這也是為什麼嫡長子繼承製度雖然一直都穩居儲君選拔的基本標準制度,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時常被忽略的原因。沒有哪一個朝代,哪一個帝王,希望將皇位傳給完全沒有能力的人,如果嫡長子有一定的才能還好,能夠有被立為儲君的正當理由。但是即使是嫡長子有治國之才能,但是也不能保證這個儲君之位能夠坐的安穩。

真實的

雍正帝畫像

因此,在繼承皇位之前,對皇權和百姓最負責的做法,就是選拔出最適合繼承皇位的皇子,並不一定是最溫厚的,也不一定是最殺伐果斷的,但是一定要是有能力,並且適合的。雖然雍正帝剛開始繼位的時候,飽受爭議,但是經過他的治理,清朝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清朝出現了強盛的景象,這讓原本被詬病的雍正帝成為了被人歌頌的勤勉明君。

這就是在選拔過程中脫穎而出的,最適合皇位繼承的皇子,事實證明,他得到的權力是他的能力所能夠承擔得起的。而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其實就是一種選拔儲君的特殊模式而已,雖然結果慘烈,但是不得不承認,最後勝利的皇子,確實沒有辜負這場皇位爭奪戰的付出和努力。

總結:後來世人在看九子奪嫡的時候,多半抱著反對的負面態度,認為這樣的爭奪不應該出現。但是,歷史上出現的一切事物,都是尤其出現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是無可避免的,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是為下一件事物的發生做鋪墊,只有這樣歷史才能繼續。

而且,九子奪嫡最後的結果是對歷史有益的,奪嫡背後應該是評賢,更有能力的賢者才能夠更有機會奪嫡,這不就是如果要實現目標,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嗎?九子奪嫡就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反對可能會影響王朝發展的嫡長子繼承製,追求更有能力的人擔當大人任的鬥爭,而這樣激烈的鬥爭也是預示著封建制度即將達到頂峰的徵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