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而美國卻更強大了?

西北大地


筆者認為,冷戰中蘇聯解體實際上是美國主導下的一場沒有炮火硝煙的代理人戰爭,蘇聯和美國扶植的代理人打,美國把戰爭風險全部轉嫁到了代理人身上,因此不但避免了自身的損失,還搞垮了全球範圍內最大的競爭對手。

當然前提是蘇聯自身國家戰略的嚴重失誤,這才給了美國以可乘之機。

蘇聯的戰略失誤起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最大的敗筆就是和中國交惡。赫魯曉夫執政期間最輝煌的政績是與中國交好,1954年趁著中國建國五週年之際與中國建立了全天候夥伴關係,與中國簽訂了165項援建項目、給予中國5.4億盧布長期貸款、歸還在二戰後蘇聯佔領的旅大港。這樣一來,蘇聯等於保障了自己國土東端的安全,可以全力與美國對抗。後來的越南戰爭,就是中蘇聯手對抗美國,狂妄的美國人投入幾十萬重兵和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常規武器,卻在越南這個狹小的叢林地帶被手持中蘇武器的越南人民軍打得懷疑人生。

但是好景不長,赫魯曉夫上臺後完全改變了斯大林時期通過與美國競爭來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穩定、獲得發展機會的策略,傾向於美國在二戰後提出的“蘇美共治”策略。但是赫魯曉夫不知道的是,當年美國提出這一戰略是看重了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想把蘇聯綁在以美國為首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之下,當一個“聽話”的老二。正因為如此,斯大林當年選擇了拒絕與美國合作,全力經營社會主義陣營圈,這就免不了與資本主義陣營發生了對抗。

赫魯曉夫選擇與美國合作本身沒有大錯,但錯的是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與美國合作。進入60年代,中蘇關係表面上還維持密切,實際上卻暗流湧動。比如1962年中印衝突,明明是印軍越境挑釁,中國軍隊被迫還擊,但是蘇聯卻和美國一起譴責中國,中蘇關係開始惡化。1963年,蘇聯和美國一起通過了《部分禁止核武器條約》,利用國家壓力迫使中國放棄核武器研製,從此之後中蘇關係轉入對抗。

中蘇交惡至少給蘇聯帶來三個方面的不利影響,

當首先是蘇聯東部的安全受到威脅。

當年斯大林執政期間曾經多次與中國的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合作,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國土東端的安全。不曾想這兩個政府一個比一個孱弱,蘇聯花費了巨大的投資基本上沒落下多少好處,最後還是自己出手肢解外蒙古、消滅日本關東軍、奪佔旅大港、扶植北朝鮮政權才逐漸穩定下來。新中國成立後,斯大林雖然也想與之合作,無奈前車之鑑不遠,這個新政府究竟比過去的兩個如何,他心裡始終放心不下,因此,這一時期的中蘇關係相對微妙。抗美援朝戰爭一下子亮出了新中國的實力,只可惜斯大林沒等到戰爭勝利的那天就撒手人寰了,赫魯曉夫上臺後馬上與中國改善關係,此時的蘇聯國土東端可以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穩定。

但是中蘇一交惡,蘇聯馬上視中國為威脅,開始像沙皇時期、衛國戰爭時期那樣在國土東段陳兵百萬以應對潛在的危機。中國方面當然也毫不示弱,在邊境部署重兵的同時也加緊國內建設的步伐,應對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戰爭。

其次,中蘇交惡導致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動盪,直至解體。

在陣營內的其他國家看來,蘇聯和中國就相當於一把手和二把手,兩個老總吵得不可開交,下面的同志自然是無所適從,再加上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批判,對維繫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的意識形態來了一次毀滅性打擊,思想領域變得混亂起來。這樣,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國家或親蘇或親華或拉旗子單幹。失去了地緣安全保障和意識形態的維繫,蘇聯等於失去了兩個可以掌控陣營的法寶,沒辦法只好又拿出沙俄時代那種用拳頭維護關係的辦法,不斷的以武力干涉或教訓陣營內不聽話的國家和政黨。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都深受其害。

再次,給深陷越南戰爭的美國以寶貴的喘息之機。

自從中蘇同盟形成後,在東西方對抗中,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便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下來,資本主義陣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是隨著中蘇交惡和社會主義陣營內亂,美國不失時機的從越南戰場抽身而出,並且改變了以前那種以硬碰硬的戰略,開始與蘇聯之外的社會主義國家接觸,比如中國。中國在60年代末為了緩解蘇聯的壓力,拿出了當年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法寶——統一戰線,提出了“國際統一戰線”策略。美國不失時機的同中國改善關係,並且在中東和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搞好關係,準備對蘇聯來一場特殊的戰爭!

都說60—70年代是冷戰期間蘇攻美守的時候,的確,蘇聯此時迎來了歷史上經濟狀態最好的時期。因為蘇聯人瘋狂的開採本國油氣資源70年代石油危機向趁著國外兜售,換取了豐厚的利潤報酬。並且隨著中東戰爭的連續進行,蘇式武器源源不斷出口到中東國家,又讓蘇聯人大賺特賺。但是這種靠賣資源、賣軍火換來的只能是經濟的增長而不是發展,蘇聯的經濟重心基本上全壓在資源出口和軍火出口上,其他的一些基礎環節大部分被荒廢,蘇聯經濟朝著畸形的方向越走越遠、越走越快。

美國人正是利用蘇聯這個弱點,卯足了勁,以中東為突破口向蘇聯發動全面反擊。

打擊目標首先是石油。從1985年開始,美國聯合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這兩個石油大國大幅度提高石油產量,至當年年底,隨著大量的石油注入國際市場,國際油價瘋狂下跌,從年初的30美元/桶下跌到12美元/桶。因為沒有石油定價權,蘇聯一夜之間就損失了100億美元。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與此同時,與石油掛鉤的天然氣價格也跟著下跌,又有幾十億美元從蘇聯的外匯儲備中蒸發掉了......

油氣資源的打擊剛結束,美國又利用自己掌控美元的優勢打開印鈔機搞所謂寬鬆的貨幣政策,把大量嶄新的美元流入市場,一時間,各國的外匯儲備迅速貶值,蘇聯外匯以每年20億美元的流失速度下降。

隨著油價下跌和美元貶值的雙重打擊,不僅蘇聯,伊朗、伊拉克、利比亞這些處在戰爭中國家的石油、外匯也損失慘重,國庫空虛沒錢買武器,也就不敢打仗了。而兩伊自從戰爭開始以來一直是蘇聯武器最大的進口國,兩伊戰爭結束後,蘇聯軍火銷售大大減少,又有幾十億美元打了水漂。

美國人的這一系列組合拳打完,蘇聯的經濟便陷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可惜的是蘇聯人除了增大石油產量別無法。但是隨著阿富汗戰爭的失利,蘇聯中亞五國陷入混亂,原本想開採裡海石油來增大產量,現在也基本變得不可能,現有的石油產量又無法彌補外匯虧空。沒辦法,只好飲鴆止渴的壓縮國內石油供應量全力以赴的填海外這個無底洞。

這等於是犧牲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政府在海外的虧損埋單,國內矛盾瞬間計劃。並且蘇聯官方揣著明白裝糊塗,國內的用油大戶不在廣大人民群眾,而是在於增強同北約對抗實力的軍工領域。結果,國內石油供應量沒壓縮下來,國內危機卻爆發了。

到了1991年,蘇聯的石油出口只有5400萬噸,整個蘇聯中央財政徹底宣告崩潰!

國內危機也在一瞬間爆發,八一九事件後,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告獨立,蘇聯正式壽終正寢。

而美國在整個冷戰過程中除了前期親力親為搞了兩場戰爭外,到了後期基本上就是印點鈔票鼓動沙特和科威特去衝鋒陷陣,然後由西歐國家和中東國家承擔風險和損失,自己坐收漁利。之後,蘇聯解體了,中東、西歐都遭到了重創,美國自然而然就更強大了。


大將軍威武K


首先,蘇聯是自己死在自己手裡。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整垮蘇聯,放到現在也不可能有國家整垮蘇聯,因為它真的太強大了。現在俄羅斯國防尖端武器大部分還是繼承前蘇聯的。


那時候,蘇聯飛機坦克大炮火箭不計其數,原子彈的數量更是遠在美國之上。那為什麼蘇聯還是敗了?

在我們中國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一個國家的民眾吃都吃不飽,拿什麼和別人競爭?蘇聯是舉國防之力大力搞軍事,國防軍費基本佔了國民生產總值,不是戰爭狀態卻遠勝戰爭狀態,怎麼可能不輸。再者國內矛盾嚴重,蘇聯領導層無力說服民心,雖地大物博卻地廣人稀,各共和國分裂企圖明顯,顯然已經是強弩之末。

美國經歷二戰國內生產總值大漲,民眾不用為日常飽暖擔憂,社會矛盾小,加之強大的軍工企業和用優厚報酬引進的源源不斷的人才。美國在這一仗不可能輸


殘珄


冷戰時期前蘇聯被拖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入侵阿富汗造成的,一九八O年強大的前蘇聯出兵阿富汗,兩天拿下首都,然後十年擺不平,深陷戰爭泥潭,拔不出來,美國暗中援助阿富汗游擊隊,又適時提出來"星球大戰"計劃,前蘇聯此時己顯疲態,焦頭爛額了,跟進了幾年就扛不住了,國家經濟幾近崩潰,被迫撤軍,兄弟分家,被迫解體了,強大的武備沒用了,四處流失換生活品了。反觀美國,冷戰時也大力發展了核彈,海陸空武器,然而,隨著前蘇聯的消失,瞬間失去對手,強大的武器裝備無的放矢了,那時的美國一超獨霸,過剩的武器,航母,想打誰打誰,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美國稱霸了十多年,沒人敢惹。


東龍45


軍備競賽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只不過是壓垮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毋庸置疑,壁壘是從內部攻破的。蘇聯的解體完全是自毀長城——從赫魯曉夫到勃列爾涅夫到戈爾巴喬夫,一點點將蘇聯國家賴以生存的傳統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首先是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全盤否定斯大林。在蘇聯,全盤否定斯大林,其實就是全盤否定自己,否定了自己堅持為之奮鬥的東西。

後來上臺的蘇聯領導人也是一樣,將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視為洪水猛獸;先是在蘇聯軍隊放棄了黨的領導,撤銷了政治委員的崗位。

政治上首先繳械投降了,那麼經濟改革又怎麼樣呢?歷屆蘇聯領導人也都看出了蘇聯經濟發展的軟肋——計劃經濟。也都想改革,但是遲遲沒有下文。

因為畢竟計劃經濟也為蘇聯二戰後恢復重建發揮過重要作用,使蘇聯一躍而成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是,正是因為如此,才埋下了後來的隱患。

蘇聯的解體 不光蘇聯人感到意外,就連美國的中央情報局都大惑不解——軍備競賽以及阿富汗戰爭根本就不至於使蘇聯這個龐大的帝國傷筋動骨。

徹底否認自己的過去,徹底摒棄自己的民族傳統,徹底砸爛自己的勝利成果,這才是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閒看秋風999


作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美、蘇,在二戰後進入冷戰。在當時來說兩大軍事集團實力不爭上下,勢均力敵,在爭奪世界霸主的同時,兩大集團卻都不敢輕舉妄動,在此情況下,於是開好了大規模軍備競賽。大家知道,搞軍備是很花錢的一回事,而在二戰後的蘇聯,國民經濟還相對溥弱,再加上大量的軍備競賽就更加不堪重負,以至於導至民生難以維計,國內各種矛盾疊加,最終蘇聯解體。

然而這場歷經44年的冷戰卻給美國帶來了機遇,開始全球戰略的構想,對手已倒下,各種先進裝備也有了,對擴張全球墊定了基礎。


棋中卒75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蘇聯代表計劃經濟,美國是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一定幹不過市場經濟啊,歷史已經證明過了,中國今天的成就就是因為引入了市場經濟。


平凡先生1688


蘇聯本來就是一群窮鬼鬥地主的,蘇聯再努力,奈何先天不足,整個華約集團能幹的不多,拖累不少,蘇聯又在西方的壓力下拼命對抗,其計劃體制在特殊時期猶如九陰真經,大幅提高其國力,但時間一久弊端就出來了,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對生產力的推進更多,敗北也是預料之中的事了,再加上其國內一群美狗當權,解體的就顯得突然了。


hy逆火


美國的軍火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visitorusa


首先蘇聯在軍備競賽被拖垮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蘇聯的經濟政治改革失敗,以及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完全是個政治新手,允許波羅的海三國獨立,整個蘇聯不是國家而是聯邦,整個領土四分五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