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提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周國平老師曾說: “人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既是人的偉大之處, 也是人的悲壯之處。”

為什麼偉大?

因為,人類除了吃喝拉撒, 除了活著, 除了繁衍, 還在不斷叩問著比這些東西更高一層的東西, 這件事本身就很偉大。

那為什麼又悲壯呢?

我覺得悲壯的原因在於: 作為人生終極問題之一的“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是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所以不論多少哲學家、多少人終其一生去思索這個問題, 最終也只能得到自己的答案。而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不斷傳承著對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持續思考, 從沒想過要放棄。明知沒有標準答案,卻始終上下求索,這就是悲壯。


1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雖然, 人是唯一會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但事實卻是, 並非每個人都會去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

那麼, 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 一個人會開始思考和追問人生的意義呢?

據我觀察, 基本是在兩種情境中發生的:

情境一: 遭遇了比較大的挫折或痛苦。

情境二: 直面了生命的有限性。

之前, 我寫過一篇關於新冠疫情的總結文, 裡面寫到,很多人都是在疫情發生後第一次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

對我來說也是如此, 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人生意義這個問題時, 是在讀大學時, 那時因為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處理的人生難題, 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這才翻書尋找答案, 然後便走上了尋找人生意義的道路。

是的, 挫折和痛苦的出現, 是一個人追問人生意義的最常見動因。

那第二種情境 - 直面了生命的有限性呢?

它說的是: 一個人如果離死亡很近, 不論死亡威脅是發生在他本人身上, 還是直接發生在他的親人或朋友身上, 他都是直接面對了生命的有限性。

雖然幾乎所有人從小時候就“知道”, 人是會死的, 但畢竟“知道”與“體會”是不同的兩件事。後者, 會直接剝開生命的面紗, 讓人提早直面本該是很多年後才發生的事情。

這種對於生命有限性的赤裸裸的直面, 就會帶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那麼,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能夠稱得上是意義的, 就一定是比我們人類動物性以及生存本身更高的東西, 是擁有更長時間價值和持久性的東西, 是比吃喝勞作、升官發財、結婚生子本身更加深刻的東西。

其實,曾經的人類, 找到過一種確定的意義: 按照宗教, 或各類巫術的指引, 神或某種神秘的力量, 每個人一生的劇本早已確定, 它代表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意義。

但後來, 科學出現了, 它以它強大的力量, 掃除了這個虛幻的確定性, 把人生意義的決定權還給了每一個人。

這本是一個非凡的好的轉變, 但事實卻是: 這個轉變反倒讓人不知所措, 因為那個被規定好的統一的人生意義忽然被拿走了、清空了。

這就像是: 你把我意義的杯子清空了, 那麼現在, 我又該向裡面傾注些什麼呢?

其實, 這個你要往自己“人生意義之杯”裡傾注的東西, 就是你要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而這個倒進去的東西, 應該能夠使你的人生具有一種品質、深度、廣度、豐富性和持久性。

這個往自己“人生意義之杯”裡傾注的過程,我稱之為“建構”。


— 2 —

建構人生意義的

四種方式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具體都有哪些建構人生意義的方式?

方式一: 自我實現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終極提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 假如你想構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生來作為人生的意義, 那麼至少你能避免陷入到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擺鐘式的人生”裡在慾望未滿足時感到痛苦, 在慾望被滿足後感到無聊。

因為, 自我實現的衡量標準並不是外界認為你取得了什麼成就, 而是在於你內心的感覺, 你是否認為自己的價值和潛能都得到了滿足和實現。

有朋友問我為何裸辭、為何創業的時候, 我說: “以前, 我的翅膀被綁住了, 那是一種如影隨形的痛苦與迷茫。”現在回頭去看, 我清楚的知道那些痛苦和迷茫正是來自於我的天賦、價值和潛能被壓抑了, 我發揮不了, 於是就會有種翅膀被綁住的感受。現在的我, 不再有這種感受, 雖然創業不但辛苦, 同時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但是, 我的天賦、價值和潛能卻能完全發揮出來, 所以就算辛苦, 內心也是愉悅滿足的。我現在辭職已有兩年零四個月, 我常跟周圍人說, 這些日子是我從離開學校、開始工作那天起活得最徹底、最盡興、最舒展的日子。

為什麼?

這並不是因為我真的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而是因為我的天賦、價值和潛能被真正發揮出來了, 而這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感覺。

自我實現關注的是精神和心靈, 關注的是自我潛能的實現, 所以, 它可以讓你不再受困於物質和慾望的束縛, 也可以讓你的人生不再侷限在一場有限遊戲中。

假如你將自我實現作為人生的意義, 你的人生目標就會永無止境, 不會有膩煩無聊的一天。因為你是在用自己的天賦和熱情去代替終有一日歸於無聊的享受和沒有止境的物慾追求。

物質享受帶來的是消費型快樂。但消費型快樂有兩個特點, 第一它很短暫, 第二它的體驗強度和持續時間會逐步遞減。

根據“邊際收益遞減”的經濟學原理, 我認為所有消耗型快樂的事情都是如此, 就像很多年前我覺得吃一頓肯德基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可如今我卻只有在趕飛機火車的時候才會吃上一次。

張朝陽曾在訪談中這樣說:

“以前我的目標就是把搜狐做好, 讓員工都賺到錢, 然後就休閒娛樂。現在, 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在於參與和創造。這是人和動物的區別, 人要創造價值, 活著才有意義。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存在。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默多克70多了還在拼命為公司工作, 為什麼蓋茨那麼成功還要做慈善事業, 每天樂此不疲去解決人類的問題。以前我不太理解, 以前我覺得我的人生太快樂了, 有那麼多好玩的事, 為什麼要工作。但那些好玩的事很膚淺, 人存在的深刻意義在於他必須參與,做一些有價值的事。”

事實上, 他說的“參與和創造”就是遠比享受消費型快樂更高級的事, 而這個參與和創造的過程也是自我實現的過程。

至於說, 你的自我實現到底是什麼, 這是永遠也無法直接從他人那裡獲得的答案。相反, 這個問題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你必須要主動探索自己的內心, 找到自己的天賦、熱情, 找到自己未被髮揮出的潛能, 並最終找到自我實現的具體目標與路徑。

這就需要持續的探索、學習和覺察。

方式二: 自我超越

“人是圍繞著一系列困擾他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答案來規劃其人生的。”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的人生的確就是這樣展開的,包括我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 當我們明確了困擾自己的問題, 並能解決它的時候, 就實現了一次“自我超越”。而我們的人生就是圍繞著一次次的自我超越而展開的。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小時候是個非常自卑的孩子, 在這裡, “自卑”是困擾他的事, 而他也在一直在圍繞這個困擾思考和實踐解決之道, 他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 一步步的實現了自我超越, 成為了著名的心理學家。

納粹時期, 心理學弗蘭克爾與他的家人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了毒氣室裡, 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在整個過程中, 他被剝奪了所有自由。二戰結束後, 他開始研究意義療法, 他告訴我們, 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也是一種獲得人生意義的方式。

森田先生, 小時候由於家庭強迫學習導致“學校恐怖”。7歲時,因為祖母去世,曾一度陷入精神恍惚、默默不語的狀態。12歲患夜尿症,16歲患頭痛病, 常常出現心動過速,容易疲勞。因有夜尿症, 他深感自卑。在高中和大學初期,他經常神經衰弱,東京大學內科診斷為神經衰弱,經常服藥治療。從自身經歷受到啟發,森田決心從事精神衛生領域的工作。1904年森田進入東京大學醫學院專攻精神療法。最後,他從當時的主要療法,如安靜療法、作業療法、生活療法中吸取精華,有機結合,創造了他獨特的精神療法。

原本, 那是一件讓他們痛苦的東西, 但後來因為對解決痛苦答案的追尋與解答, 他們最終完成了自我的歷練, 實現了自我的超越。

在我的課程中, 每次都會講每個人都有“兩個我”: 一個我是“當下的我”, 它代表的是從過去的基因、閱歷、知識、體驗中走來的那個我, 他代表的是我的天賦、熱情、價值觀、能力、知識。同時, 還有一個我, 他代表的是“未來可能的我”, 也就是“未來最高可能的我”, 他說的是正從現在這個“我”中一點點生成的未來的我。

“未來的我”不但是自我創造的結果, 也是自我超越的結果。因為有痛苦、有問題、有困難, 所以要去思考、去解決, 於是就帶來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從而慢慢形成了未來的我, 以及未來最高可能的我。

這就像是尼采給人下的定義 - “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假如你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斷自我超越, 那麼, 那個“未來可能的你"就會一直在變, 他會不斷超越現在這個你, 並不斷接近未來最高可能的你。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超越”有兩個條件:一是你遇到的各種挫折、痛苦、磨難、問題, 它們正是你去自我超越的前提和契機。二是因為這些挫折、痛苦、磨難、問題的出現, 你為了解決它們, 從而做出的持之以恆的探索、進化和成長。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痛苦的磨鍊,才有了人類迄今為止的全部進步。遭遇不幸時, 心靈在絕望中學會堅強; 滿目瘡痍時, 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人生的很多苦難都無可避免, 但是當你遇到苦難時, 也許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是上天安排給我的一個功課, 他想讓我從中學到什麼? ”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 你就開始給你的人生賦予意義了。

方法三: 活出你想要的生命境界

活出你想要的生命境界, 也是給人生賦予意義的一種方式。

境界是一種導向。所以, 一個人想要活出的境界會對他的生活和實踐產生指引作用。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個品位: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他認為, 對不同境界的人來說, 世界和人生對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1、第一層級是自然境界

處在這種境界中的人, 只是按照習慣做事, 他並不清楚他所做的事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 他也可能會做成一些大事業, 但他在做這種大事業時卻依然是懵懵懂懂的。所以, 這是人生四境界中的最底層。

2、第二層級是功利境界

處在這種境界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他自己的“利”。對於這一點, 他是自覺的。他可以積極奮鬥, 也可以做有利於他人的事, 甚至可以犧牲自己, 但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比如: 秦皇漢武, 他們做了許多功在天下、利在萬世的事, 他們是蓋世英雄, 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 所以他們的境界就只停留在了功利境界。

3、第三層級是道德境界

處在這種境界的人, 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行“義”。所謂行“義” , 就是求社會的利。因為他已有了一種認知, 即人是社會的一部分, 只有在社會中, 個人才能實現自己, 發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 是求個人的利, 道德境界的人, 是求社會的利。功利境界的人, 他的行為是以“佔有”為目的, 道德境界的人, 他的行為是以“貢獻”為目的。功利境界的人, 他的行為的目的是“取”, 即便有時是“予”, 他的目的也還是“取”; 道德境界中的人, 他的行為的目的是“予”, 即便有時是“取”, 他的目的也還是“予”。

4、最高一層是天地境界


處在這個境界中的人, 他一切行為的目的是“事天”。因為他的有一種最高的認知和覺悟, 即人不但是社會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 而且也應對宇宙有所貢獻。

所以, 莊子會說: “天地與我共生, 萬物與我為一。”

他達到的正是馮友蘭先生所說的最高一層境界, 因為在他心裡, 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人與動物、與萬事萬物之間也是沒有區別的。

馮友蘭先生認為, 從表面上看, 世界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 但實際上每個人所享受的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因此人生的意義也就非常不同。

所以,境界高的人, 他實際享受的世界比較大; 境界低的人, 他實際享受的世界比較小。因為一個人所能實享受的世界, 必定是他所能感覺和了解的世界。而這,就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

比如: 頤和園的玉蘭花, 從表面上看, 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世界, 實際上很多人並不能享受。這並不是說這些人買不起頤和園的門票, 而是說玉蘭對這些人沒有意義, 即使身處玉蘭花叢, 他也感受不到玉蘭的美和清香。

所以, 第三種建構人生意義的方法就是: 找到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境界, 然後用自己的一生去把它真正活出來。

方法四: 去愛

中國儒家思想認為: 生命的意義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一個人是誰。對儒家來說, 不是先有一個獨立的“我” , 然後建立關係, 而是反過來的, 是我跟周圍人的關係構成了“我”。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儒家那麼重視人和父母之間是否孝順和慈愛, 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關係。

關於這點, 我有不太一樣的想法: 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關係, 但如果她不會愛, 她在關係中給予的就可能都是“控制”或“折磨” , 那麼, 這些關係也就無法給她以任何的人生意義。同樣,一個人可以沒有什麼親密的關係,但卻依然能夠擁有“大愛”。

所以, 說到底, 生命的意義還是在於愛, 而不是關係。

愛能給人以幸福, 以及精神上的富足。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二戰時期被關入納粹集中營, 他在書中回憶某天早上的情景:

在一個寒冷的早晨, 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弗蘭克爾被看守拿著槍驅趕著前往工地, 腳上的凍瘡讓他行走的非常艱難。

這時他想起了妻子, 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營裡過得比自己好些, 對妻子的愛和思念, 給予了他力量, 讓他堅持了下來。

納粹集中營的日子不但痛苦可怕, 而且還會產生永無止境的絕望感, 在這裡的每個人都身無分文、飢不果腹, 但是愛卻能穿透層層高牆, 給絕望中的人傳遞溫度和力量。

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是一對一的愛, 是給予自己親人的愛,除此之外, 還有更大的愛。

按照哲學家弗洛姆的說法, 要想真正學會愛, 你的愛就不能只是指向某一個人, 它還應該指向更寬廣的領域, 指向更多人, 甚至有一天是所有人。

就像特蕾莎修女, 我曾看到過一段描述她的文字便再也忘不了她:

“當特蕾莎修女走進屋子裡的一瞬間, 在場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滿了莫名的幸福感, 她的出現即刻使人們幾乎想不起任何雜念和怨恨。”

她能達到這種境界, 最關鍵的原因恐怕還是她有著對萬事萬物的愛, 這種愛不僅給了她生命的意義, 還給了她極高的能量層級。

當我們學會去愛人, 以及感受被人愛著的時候, 生命就開始變得豐盈起來, 它也就開始給人生賦予意義了。而愛,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寫到這裡, 也許你會發現, 這四種建構人生意義的方式並非毫無關係, 相反, 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它們不是彼此割裂的。

一個人, 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 建構出這四種意義, 為自己的人生賦予多層次的意義。

當然, 既然人生的意義屬於“人生終極問題", 那就意味著在這件事上, 我們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所以, 這裡寫的都是我的思考, 而每個人都該去做自己的思考。

最後的話

尼采曾說: “探求世界意義的人們與探求人生意義的人們, 以及探求自我存在意義的人們, 就像赤手空拳在沙漠中跋涉一樣。因為生命的意義不會放在任何地方, 更不會隱藏起來。因為一開始“意義”本身就不存在。但是說“意義”不存在, 也並不是指世界和人生是空虛無用的。只要自己蓬勃地生活著, 那麼你生命的意義就會閃爍出光芒。如果消沉地活著, 即使是在盛夏的正午, 你的世界也會顯得暗淡無光。”

很多人為人生到底有何意義困惑許久, 其實問題就在於他搞反了這個關係, 他覺得應該是由上天或別人來回答這個問題, 給自己一個人生意義的圓滿答案。

但實際上, 答案恰好相反, 這個問題是要你自己去回答的, 是要你去用自己的一生去回答的。


終極提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那麼, 你究竟想給你自己的人生賦予何種意義呢?


- END -
作者艾菲介紹:“只做影響你一生的課程”的蓬勃學院創始人&CEO、深度思考力暢銷書《直擊本質》作者、多家企業創始人&CEO的個人成長教練、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教練、前美國財富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20萬讀者公眾號“艾菲的理想”創始人兼主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