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當下,不少地方正掀起一場“造芯”運動,2020上半年,已有21省份落地的半導體項目超過140個,今年前八個月有近萬家企業計劃投身芯片行業,江蘇、浙江、陝西、天津、遼寧、重慶、江西轉產半導體企業數量分別同比增長196.94%、547.37%、618.25%、465.31%、387.76%、422.73%和 412.12%。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股票市場跨界造芯片的公司亦是不少,做房地產的,做漆包線的,賣水泥的,賣水產的紛紛轉戰芯片,主營業務五花八門,動輒數十億的投資好不熱鬧,但目前來看,投芯片最受益的還是股價。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以ST晨鑫為例,之前賣水產,後來做遊戲,今年戴上了st,5月份股價一度跌至1塊錢,但發佈收購芯片公司的預案後,便連續一字板,短期內升至2元,避免了股價連續低於1元被強制退市的風險;上市公司對芯片項目的追捧,跟2015年的互聯網+的情況很相似,當時更有改個名字股價大漲的公司,比如匹凸匹,現在是ST岩石。

資本入局

資本前赴後繼進入芯片行業,除了國產替代確確實實的機遇,還有上市渠道、各地補貼、產業基金和扶持政策給到的優惠很多,是吸引資本入場的重要原因,但芯片不是互聯網,靠補貼、價格戰就能搶佔市場,而是需要持續不斷的砸錢才可能成功,不然很可能砸鍋。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武漢弘芯千億項目停擺,臨空投2億國資打水漂,德科碼耗空南京2.5億爛尾這樣的例子離我們並不遠,各地分散投資,缺少規劃對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的芯片行業而言,最後可能只是一場泡沫,當然,個人並不完全反對泡沫,適當的泡沫和熱度可以推動技術進步,但更細緻的規劃可以控制泡沫的大小,避免資源浪費,或許身處一線的華為的對外投資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哈勃投資

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是華為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9年4月,期初註冊資本7億元,2020年1月追加資本金至17億元,主要從事創業投資。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2019年5月至今,美國對華為的三輪限制,徹底切斷了華為芯片的自給能力和外購芯片渠道,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美國加強對華為的限制是一種壓迫,哈勃投資就是應此形式,在去年4月成立,我們利用投資和技術幫助我們的供應鏈合作伙伴,變得成熟。”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中科飛測半導體檢測設備

最近,哈勃又投了兩家芯片企業,分別是深圳中科飛測、南京芯視界微電子,哈勃成立至今已對外投資17家芯片相關企業,今年投資13家,最近4個月平均單月投資兩家,從投資標的來看,無一例外都是初創企業,投資金額並不高,有的只有幾十萬,除慶虹電子外,其餘持股比例均不超過10%。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哈勃對外投資(部分)

但從供應鏈來看,哈勃投資涉及射頻濾波器、連接器、功率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模擬芯片、檢測設備、汽車雷達芯片等,均是華為的潛在供應商,其中好幾家已經打入華為產業鏈,比如縱慧芯光生產的VCSEL傳感器被用於華為的多款手機中,好達電子生產的無線通信使用的射頻濾波器。

哈勃對外投資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針對性強,按需投資,集中在華為供應鏈但又被美國技術卡脖子的細分領域;二是容易商業化,某個細分領域產品一旦可用,即可轉化為華為的供應商,依託華為,小公司亦能做大做強;三是更實際,技術難關各個擊破,由點及面。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相比動輒幾十億的大項目,建晶圓廠確實振奮人心,但現實是晶圓生產工序接近1000道,遇到的困難和風險要大得多,就算設備買回來,廠子建起來,但不得不採用很多國外的技術,做得稍有起色,不排除會遭到他國限制,中芯深耕芯片製造20年,是現實的例子。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另外,大建晶圓廠不符合產業規律,隨著芯片製程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資本投入呈指數級增長,一般企業很難負擔起資本開支,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大半導體大廠紛紛剝離芯片製造業務,垂直分工模式逐漸形成。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到如今臺積電佔全球芯片製造份額50%以上,5納米制程完全壟斷,行業特徵決定了寡頭壟斷,再大建晶圓廠,能活下來的能有多少呢?最後大項目爛尾,說是資本投機、收割韭菜,還是經營不善都說得通,失敗者沒有話語權,解釋不清楚。

哈勃投資的啟示

從哈勃對外投資尋找中國替代方案的例子,我們來探討一種可能性,對於重點領域重點龍頭予以重點扶持,比如芯片製造、通用處理器、存儲芯片中的中芯國際、華為、龍芯、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等等,圍繞龍頭企業的需求為中心,打造國產供應鏈,再在細分領域各個擊破。

近萬家企業轉產芯片,風口還是風險?華為對外投資或能帶來啟示

在這個過程中,各地產業基金、補貼、政策用以支持技術創新,扶持重點龍頭,讓企業來實現產業化,各司其職,培育出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牌可打的時候,便不會那麼被動,只有當我對你依賴大,你對我依賴小,你限制我,我少了工具,就沒有還手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