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炎熱的夏季已經不期而至,正當我們想要擺脫整個冬天與春天的“悶宅”而到外面尋覓一些盼望已久的暢然時,熱辣辣的太陽阻擋了我們的腳步。

再過幾天就到了今年的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的特點就是氣溫顯著升高,且雨量充沛,北方一些地方這幾天的溫度已經上升到了37℃,而在這樣烘烤的時候,北方地區也將迎來收割麥子的時刻。

如此炎熱的天氣在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雖然酷暑難耐,但是畢竟有風扇、空調幫我們短時間消暑;可是對於千百年以前的古人而言,除了扇子以外,想要真正得到清涼也就只能依靠自我安慰式的“心靜自然涼”。就像白居易在《消暑》中所描寫的那樣:

散熱由心靜,涼坐為室空

今天小赫赫要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詩人在炎熱的夏天——黃庭堅的《鄂州南樓書事》

對於作者——黃庭堅,我們對他已經很是熟悉了,他是“蘇門四學士”中的大弟子,由於其詩文風格與蘇軾最為接近,因此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在文學詩詞中的另一貢獻是開創了江西詩派。在黃庭堅的影響下,宋朝詩詞作品更多地被冠以“吟書齋生活,重文之推敲”。


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分享過黃庭堅的幾首作品,其中就有黃庭堅的絕筆:

黃庭堅寫的這首惜春詞,開頭即是經典,沒想到竟成為他的絕唱!

黃庭堅一生命運多舛,因為自己在個人立場上的問題被他人誣陷,曾多次被貶。寫這首詩時,黃庭堅剛再次被貶至鄂州地區。說來有趣,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的武漢在古代時名為鄂州(這也就是湖北省簡稱為“鄂”的原因),而現如今的鄂州在古代時叫武昌。歷史總是這樣的有趣!

這首《鄂州南樓書事》是詩人在鄂州閒居時的,在一個夏日夜晚登上南樓乘涼時所寫。整首詩在寫法上與其他描寫夏日乘涼的詩詞作品有所不同,結合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知道,其實積壓在詩人身上的不是酷暑,而是對自己生活、仕途不順的煩悶與擔憂。黃庭堅在多次被貶後,來到鄂州南樓上納涼,站在高高的樓臺之上看到天上的明月,耳邊吹過徐徐清風,不禁愁上心頭,愁意之中不乏對現實的恨,更不乏對於自由生活的嚮往。


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湖光美景沁人心

前兩句是說:登上南樓,清爽無比,放眼四周,山水相連,我悠然地倚著欄杆欣賞著水面上的菱角、荷花。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武漢更是湖泊眾多,想必在黃庭堅的時代,大自然的初始設置還沒有被人類過多地干涉,湖泊一定比今天更多。炎熱的夏天在高樓上欣賞湖光山色的美景,感受涼風吹來的愜意,再熱的天此時也會涼掉很多。前兩句水相接、十里花香多麼高遠、清新的畫面,短短14個字既交代了本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等基本要素,更勾勒出了一幅仲夏夜美圖,令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用所有可以調動的器官來感受著這樣的一幅動人的畫面。

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功名利祿隨流水

後兩句的意思是:天上的明月在此時詩自由自在的,空氣中的清風更是無人可看管,風吹來了涼爽、帶來了花香,它與皎潔的月光融合在一起使得整個南樓頓時涼了下來。

前兩句的視覺與嗅覺做鋪墊,這兩句中擴展到了味覺感受,如此一來,黃庭堅的這首詩,便是將可以調動起來的感覺統統調動了起來,統統融被調來欣賞、品味這南樓的夜景。

細讀之下,最後兩句體現了黃庭堅的內心之暢然與閒適。當時的黃庭堅可以在如此不堪的境遇之中,還感受到這樣的明月湖光、山色花香的美景,不正說明了詩人此時已經將一生中的浮浮沉沉徹底放下了嗎?他此時對功名利祿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執著,也只有這樣,黃庭堅此時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涼意與寧靜。

黃庭堅在武漢寫下的一首詩,只用了短短28字,就驚豔了整個夏天

起尋花影步迴廊,日長深院悄。


縱觀黃庭堅乘涼時寫下的這首詩,雖然它只有短短28字,但是其中機體感覺全面,利用山水、荷花香、明月、清涼等勾勒了夏夜美景圖,可謂是驚豔了整個夏天。我們在這樣浮躁、煩悶的夏季,正需要這樣的一首涼意無比的詩來趕走生活中的煩擾,以還給我們一個清涼的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