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包容與群體智商

歧視、包容與群體智商

歧視導致的不平等

一.差異

這個世界上,差異是內生的,熵增定律保證差異隨時產生。什麼叫做熵增定律?就是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增大。熵增定律被眾多科學家認為是最接近於真理的物理學最基礎的原理。


這也就是說,不管你如何努力,在這個世界,混亂在方方面面都在不斷的發生和增加。混亂意味著不同目的,不同方向,意味著不一致,意味著差異。世上如果想要消除差異,除非宇宙熱寂。所以非到宇宙完結之時,差異一定會一直伴隨人類(如果人類還在的話),沒有任何消除的可能性。


另一個方面,從生命進化角度來看,生命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單細胞,到多細胞,再逐一演進分化為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就是一個為適應環境而從同一變到千差萬別的過程。

生命本身就是差異的產物。而由生命演化來的文明,更是差異的讓人無法想象。比如,早些年中國人口流動極小時,百里不同音都是常見的事。而另一個例子,同一家人傳到第三代時,每個小家的風俗都變得有相當的不同了。所以,在人類的社會中,同一(或者說一致)其實是很難的,相反,差異卻是最為常見的現象


但詭異的是,當整個宇宙達到混亂的最大狀態,即熱寂時,混亂導致了最終的相同,相同的混亂,進而導致最終的平等,所有的一起死亡。這相當於說無窮大亦是無窮小,相當於說有為無時無即有。差異到極致竟然是達到了同一。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同樣的現象,有時完全相反的兩個事物其實實質是一樣的。比如,極左與極右在實質上其實是一樣的。明白這一點,可能幫助我們理解很多社會現象。


現實中的差異,有的讓我們舒心,甚至嚮往。比如,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看到不同的自然風景,體會不同的人文風情。在這裡,差異帶給人的是美好的體驗和記憶。而有些差異,則讓人難堪,惶恐。比如當你熟悉的人都過的遠比你好時,你一定會難受。


二.歧視與包容

我們說,差異是難以避免的,也很難消除。但是,反過來問一句,我們為什麼非要消滅差異呢?當年,由王小波引介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一句名言曾讓我醍醐灌頂: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想一想,如果世界完全一個樣子,那世界將是多麼的無趣。世上只有一種花,只有一種鳥;只有完全一模一樣,連思想都完全一樣的人,那這個世界是多麼的可怕,想想都讓人抓狂,恐怕沒有人想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在現實世界裡,二戰期間,人們已見識到喜好整齊劃一的法西斯所帶來的恐怖。所以差異不是問題,差異其實是幸福的來源之一;而真正的問題是人們對待差異采取什麼樣的態度。


對待差異,大如文明,小到個人,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大體來講分為兩種,

一種是包容,一種是歧視。包容,其實就是合理的尊重所有的涉及的方面,在滿足總體上互不影響的前提下,在各自遵循最基礎的共同原則的基礎上,不對差異的人、事、物進行排斥、干涉和打擊,尊重不同的選擇和生活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求同存異,和平相處。而歧視呢?歧視就是基於任何的差異而對相關的人、事、物採取排斥、羞辱、攻擊、傷害等不良行為的處理方式。


中國的聖人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這後來成為中華文明對待差異的基本原則。這也是中華文明中兼容幷蓄的處世原則的內在基因(題外話:當然有人認為中華文明是極具排他性的文明,理由是,如不排外,中國文明早就變成了其它的東西了,不可能延續至今。我不以為然。任何文明都必須有自己的主體和堅持的東西,有自己鮮明的特徵,否則不能稱之為文明。這不應稱作排他性,應叫特性。看一個文明的包容性,是看他最終對其它有益思想的接納和吸收程度,還有看他是否能與他族群人員和平相處。如果一個文明隨時變成任何可能的樣子,失去原有的特性,那這個原來的文明也肯定在變幻中消散了。所以堅持自身的基本特性,又能不斷吸收其它有益文化和思想,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平等往來,才能說明一個文明是包容性的。另外還要看總的趨勢,而不是侷限於一時一事。某一時,或某件事上可能排外嚴重,但總趨勢是包容的,那就不能認為是排外的)。由此,中華文明在保持自身基本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各種有利的思想和文化,才使得中華文明不斷有發展進步,生生不息,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斷絕。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美國生理學教授賈雷德·戴蒙德也談論過文明的包容。他在太平洋島國新幾內亞做研究時,曾長期與剛剛擺脫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狀態的土著居民合作。這期間,他發現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遠遠低於現代文明國家,但他們對自然(植物、動物與環境)的瞭解卻遠遠地超過受過高等教育的他。所以,他認為經濟的落後並不意味著文化的落後人種之間並無高下之分


即便是在“和而不同”文化中浸潤生長的國人,也仍然免不了產生歧視現象。眾多的地域黑,正宗和站隊之爭,對某類職業的敵視等等,無一不體現出歧視的強大威力。但是,相對來說,中國這類現象根基比較淺,容易達成和解,可控。


而有些歧視現象,卻比較頑固。比如同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千年內鬥,再比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千年爭鬥。他們對於差異的處理方式,基本上就是完全排斥,以牙還牙,睚眥必報。這類歧視源於其宗教文化的排他性基因,基本無解,而且會長久發作。


所以說,差異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良的觀念和行為,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偏見和歧視。


三.自我歧視

自我歧視,是被歧視者由於某些原因在某些程度上認同自身存在所受歧視的因素,不僅對歧視行為不反抗,反而因之感到羞愧、自卑、自我否定,甚至於迎合歧視者的思想,主動自我改造,或是歧視跟自己有相同處境的人的思想和行為。


電影《綠皮書》就對自我歧視給出了很好的詮釋。影片的主角之一,作為音樂家的黑人唐,從小接受優良教育,舉止優雅,無不良嗜好,在各地白人聚集的高檔劇院開音樂會,展現著自己過人的音樂天賦,甚至遊刃有餘的幫助所僱傭的白人司機託尼如何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出甜蜜的愛語。他的這一面看上去是如此成功。但是另外一面,他精神上以白人自居,不聽黑人音樂,不吃黑人的食品,對黑人的種種充滿了鄙夷,卻仍然被白人認為是黑人,被黑人認為是非黑人的異類,承受著白人和黑人的雙重歧視,以致於他哀嘆自己既不夠黑,也不夠白,更不夠Man,才華與金錢並不能為他換來尊嚴,他的精神也沒有寄託之處,內心很是苦悶。影片中前期的他,完美的體現出自我歧視的內涵,同時也展現了自我歧視所導致的困境。


影片後期,通過唐和託尼的長期相處,互相溝通和幫助,他們逐漸改變著對方的觀念。託尼為唐放著他從未聽過的黑人音樂,為他買從未吃過的炸雞,教導他勇敢面對歧視,抗爭歧視。最終,唐放下心中的執念,打破了自我歧視,不再認為黑人的一切都是糟糕的,與黑人能融洽相處,也與熟悉的白人建立起好的友情。


關於自我歧視最近的例子有幾個。不久前,前華裔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楊安澤在《華盛頓郵報》專欄上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其中稱:“多年來我第一次有了這種感覺,我對身為亞洲人的身份感到如此的難為情,甚至我都覺得有點羞恥。”文中還提到二戰期間日本裔美國人自願參軍以“證明他們是美國人”的歷史事件,暗示亞裔應以行動來證明對美國的忠心。而另一個例子,就是方方和她的《方方日記》。


四.反向歧視

反向歧視,是指為追求實質平等,對特定群體或個人給予的特定保護超過必要的限度而形成的對一般群體或個人的不合理差別對待或制度安排。與“歧視”相反,“反向歧視”不是“多數對少數”的區別對待,而是不必要的“給少數以更多”從而變相的歧視了大多數。


反向歧視最顯著的現象,就是過分的政治正確。如對美國黑人的上大學和工作的特殊照顧性政策。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自己是白人或亞裔而無法被名校錄取,黑人卻因為自己的膚色輕而易舉被低分錄取。這直接影響到發奮學習的其他族群的入學權利。再如電影行業的政治正確,導致近期眾多電影出現了不正常的黑人主演現象。


另外,近幾年歐洲接收了眾多的中東難民,給予其諸多優待。這些難民們來到歐洲彷彿進入天堂,領著政府發放的救濟金,不事生產,日子過得優哉遊哉。與此同時,難民參與的暴力、搶劫、襲擊事件頻發,而媒體基於政治正確,不去正常的報道,反而紛紛為難民的違法行為辯解,反對警方的正常執法。


解決歧視,用政治正確遠遠不夠,這往往導致反向歧視或更隱性的歧視。


五.群體歧視

差異產生了群體,群體的行為往往會主導個人,最終群體中的成員進入了一種被催眠的迷幻狀態,只能進行條件反射,完全喪失了思考能力。所以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衝動和非理性的。這是《烏合之眾》中給出的結論。如果細究起來,很多歧視也是群體智商低下的產物,在群體無意識之下,歧視往往會被放大很多倍,並且更易傳播,殺傷力更大。


這方面,典型的是網絡暴力。往往一個事件無限放大,民意不追求事實真相,甚至對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真相視而不見,只會對意見不一致者進行攻擊。民間洶湧,每個網民被要求站隊,不跟隨民意者被暴力對待,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網絡攻擊最終導致很多現實中的慘劇。


當前的新冠疫情下,美國的民眾在相關政客的煽動下,在相關媒體的誘導下,對中國對疫情防控所做的重大貢獻視而不見,反而紛紛指責中國應為疫情在美 國的蔓延擔責,甚至威脅相關亞裔的種種行為,都是因群體智商低下而放大的歧視行為。


對於此類情形下的歧視,很難通過法律解決,也很難通過解釋、辯論和講理來說服。


其實,此類歧視存在一個認知闕值,在達到闕值之前(這個值可能是歧視導致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是被歧視者的強力反擊),所有解釋和說理均無效。達到之後,一切反轉。我們能做的是促進這個闕值的來臨。


六.解決

差異無法消除,但歧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想要減少歧視現象,得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文化的融合

同樣或相近文化的群體之間更不易產生歧視,更易融洽相處。一個國家,對內部的各類種族還是要建立起最基本的共同認同的核心文化,這個核心文化與各族文化是樹幹與樹枝的關係。只有建立起這個核心文化,且時時維護讓民眾認同遵循這個文化規則,才能化解很多的歧視行為,否則一切是沙灘上的城堡,遲早會坍塌。


從這個方面講,移民為主的國家,如無法保證整個國家的核心文化的統一性,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從內部瓦解。象美國英文文化與非裔的黑人文化及南美移民的西班牙文化,如不能進行融合,必然會走向分離。這將導致美國的民眾分離和歧視無法解決,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衰落。歐洲也因中東和非洲的難民和非法移民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現在來看,這幾個地區的未來不容樂觀。


2.法律支持

反歧視的法律,是應對歧視問題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歧視現象的懲處,幫助被歧視人員,限制歧視行為的持久傷害,最終引導大眾建立起歧視違法受罰的觀念,進而減少歧視行為的發生。


法律也尤其要注意反歧視的力度和方法,減少反向歧視出現的機率。


3.教育

應從小教育民眾在遵守基本法律和準則的前提下,包容不同的文化和差異,增加相互的瞭解和認知。通過教育,學習基本的知識和常識,具備起碼的溝通、思考和理解能力,從而便於溝通,能認可基本事實,理解事情的因果,不極端,減少偏見。教育中不要給孩子灌輸片面和錯誤的觀念,鼓勵他們自己在安全的前提下,多接觸其他群體。與之相反的是,極端宗教組織從小開始培育孩子的偏見行為,這種方式可怕而殘忍,往往導致將來更多更嚴重的歧視行為。而一些國家的愚民政策(很多是隱性的,如快樂教育)也正在培育一代代缺少基本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潛在歧視群體。


4.宣傳

宣傳是消除誤解的有效方式。通過宣傳,促進不同群體的相互瞭解和理解,引導大眾正確的對待差異的人和事物,減少因誤解和誤導而導致的偏見,有利於削減部分歧視現象。但宣傳力量在減少歧視很多方面力量有限。另外需注意的是,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帶來相反的結果。


5.積極抗爭

不管出現什麼歧視現象,最終會給被歧視者帶來傷害。當歧視出現時,被歧視者應通過合法的手段進行抗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任何外在的反對歧視的手段都是輔助的,最有效的其實是被歧視者強大的內心和勇於抗爭的行為。天助自助者。


6.被歧視者自身改變

歧視存在,往往在於被歧視者的確實存在一些不良之處(只是被擴大化和不良對待了)。被歧視者需要客觀接受並面對這些不良的事實,並且在可行的方式下進行改變和提升。如果某些族群,如果仍然不好好學習,不認真工作,責任心差,總想不勞而獲,總抱怨被不公對待,自甘墮落,那麼誰也幫不了他們。相反,他們積極進取,努力改進,肯定會獲得越來越多的尊重。


但願未來的歧視現象會越來越少,雖然道路曲折,但我們仍應努力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