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 | 一包口罩的欧洲奇幻漂流

一线 | 一包口罩的欧洲奇幻漂流

【编者按】中国新闻社驻德国柏林首席记者彭大伟近日接受世界经济论坛邀请,分享抗“疫”一线故事。以下为内容摘要:

疫情之下,“佩戴口罩”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却并非如此。在本期节目中,中国新闻社驻德国柏林首席记者彭大伟将结合自己在欧洲的见闻,为大家讲述“一包口罩的‘奇幻漂流’”,看看西方国家对于口罩的态度发生了何种改变。

一线 | 一包口罩的欧洲奇幻漂流

△ 彭大伟资料图

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大家好,我是彭大伟,是中国新闻社驻德国柏林首席记者。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讲一包口罩从瑞士到德国的奇幻漂流。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4日,我刚刚结束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报道,要从苏黎世机场返回柏林。就在一天前,武汉开始封城,达沃斯的年会也紧急增加了一场关于那时候还没有被定名的新冠肺炎的疫情简报会。尽管简报会和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都没有推荐戴口罩,经历过非典的我还是步入了苏黎世机场一间药房。店员告诉我,口罩需求量激增,他们已经在限购了。每人只能买五个。于是,这一包五个口罩便陪伴我打满了接下来两个多月里的整场抗疫。

1月27日,德国确诊首例新冠病毒感染者,这一数字一直增长到16人后长时间稳定在这一数字,直到2月25日再次暴发至今。这一阶段,除了远道而来采访柏林电影节的亚洲记者,德国街头再看不到任何佩戴口罩的人。联邦卫生部和疾控部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均不推荐人们佩戴口罩。

在这期间,许多热心的华侨华人、留学生和中资机构员工去到德国药妆店或是药房,有的在网上下单,或是直接联系厂商批发,为中国国内抗疫送去了急缺的口罩等防护物资。

而我尽管2月16日在慕尼黑探访了当时收治新冠病例最多的施瓦宾医院,却发现无论是医院内部,还是四周的行人,均无一人戴口罩。该院主治医生文特纳当时表示,在德国的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没有意义的,恳请人们为医护人员留出足够多的口罩。

随着疫情发展,德国从1月27日出现第一例确诊,到3月18日突破一万,用了51天;而从一万到九万,则只用了15天。在我录制这段Podcast的时候,德国确诊人数刚刚突破13万。

随着疫情吃紧,德国官方对于口罩的态度悄然发生着转变。首先带头的是被誉为“德国钟南山”的德国最权威的病毒学家德罗斯滕,他3月23日首次向公众表示“戴口罩可以保护他人”,3月30日,他进一步透露,自己现在出门购物也开始戴口罩。

随着奥地利同一天宣布必须戴口罩才能进超市购物,德国东部的耶拿开始学习德语区邻国的这一政策。也是在这一天,德国联邦政府官网首次发文,推荐患有严重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和全体医护人员佩戴口罩。更大的转折发生在4月2日,当天罗伯特·科赫研究所首次建议公众进入人群密集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生鲜超市、工作场所等时,可通过佩戴自制的口罩为减缓病毒传播作出贡献。此外,佩戴口罩还能帮助人们有意识地保持人际距离,提高健康意识。

之所以推荐自制口罩,是因为由于疫情暴发后德国国内口罩优先保障医护人员,目前在零售渠道几乎已经购买不到一次性口罩。

时间进入三月底,随着中国控制疫情取得成效,世界工厂开始转为为世界各国生产它们亟需的口罩和各类物资。4月7日,装载着八百万个中国生产口罩的汉莎货运包机降落在慕尼黑机场。两国建立的这一“空中桥梁”将用于德国直接从中国采购医疗物资,避免口罩等物资丢失在运输途中。

看到这则消息,我想起了柏林哈克庭院电影院疫情期间挂在门口的一首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围绕要不要戴口罩,或是要不要采取“硬核”防疫手段,从东方到西方,不同的国家各自有各自的防疫策略和考量,但不必强求谁去“抄”谁的作业。正如一位采访对象告诉我的那样,尽管具体策略有差异,但各国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捍卫人民的健康,都是要“尽快回归正常”,使经济强劲复苏。

眼下,德国正在热烈讨论何时、如何解封,而戴口罩已经被德国国家科学院作为“解封”先决条件之一,放入提交给默克尔总理的建议书之中。看来,从苏黎世一路被我放在采访包里形影不离的这一包口罩,现在终于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了。

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编辑:陈昊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