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箱看看:王奕銘

進入四月,受疫情影響外貿訂單開始斷崖式下跌,那些“差價型”、“銷售型”、“小微型”貨代開始失去生存空間:價格愈發透明,利潤空間縮小,客戶貨量流失,未來之路迷茫。

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四月訂單的減少算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之前貨代主體市場就在不斷遭到擠壓。跨境電商、專注DDP、貨代電商平臺……,這些細分市場不是“憑空生出來”的新業務,對應的都是外貿企業的經營轉型,分走的都是傳統市場的羹。

同質競爭愈發激烈。中小貨代的生存和發展圍繞著核心資源展開,“人脈關係”一直是維持利潤的護城河。但貨代門檻太低的問題慢慢暴露:船東高層的表哥?貨主老總的姨妹?入局者越來越多,人脈關係逐漸擋不住競爭,利潤失去護城河,空間越來越小。

價格越來越透明。貨代電商平臺聲勢漸大,船東試水動作不斷。雖然說要跨過貨代直接訂艙仍然不是主流,但未來趨勢明顯。“去中間化”必然帶來價格透明,“差價型”、“銷售型”、“小微型”貨代必須調整方向,提供增值服務,而且迫在眉睫。

中小貨代的增值服務怎麼做?

抓服務是一個好門檻,但脫離成本談服務就是耍流氓。畢竟長久以來,能夠把優質服務轉化成利潤的貨代不多,“價格要最低,服務要最好”。後者不好量化,價格就成了唯一武器。再加上以前有“人脈關係”這個門檻在,大家還算和諧共處,差異化的服務如果要揹負高成本,自然不如價格低來得“實惠”。所以以前談服務的多,真正投入資源的少。

低成本的增值服務有沒有?利用在線工具或許是個突破口。有一些中小貨代採用了第三方數據平臺的賦能,針對傳統貨代的“全程監控缺失”、“報價響應慢”等痛點,在公眾號推出了一些在線工具,或許值得探索和了解。

提單查詢工具為例,針對用戶只想在“需要的時候,得到需要的信息”這個心理,被動的在途信息提供並不會帶來好的服務體驗。所以採取標準化主動推送,將重要節點信息和異常提醒主動告知用戶。特別是用戶關心的中轉配船、目的港提箱延遲等情況,用戶使用率非常高。對提單輸入、推送時間等做用戶優化體驗,考慮用戶使用場景的便捷性。從目前部分貨代的統計數據看,客戶使用率通常高於65%。

船期價格查詢工具,針對的是傳統詢價和詢船期流程長、回覆慢的痛點,主要挖掘用戶潛在需求。在線工具有數據支持,就可以隨時隨地提供船期和參考價格。貨代公眾號上的任何用戶,使用過這個查詢工具,什麼目的地、什麼參考價,貨代會第一時間得到信息。而

什麼業務需要來做這樣的查詢呢?答案是新業務!這為貨代的精準切人新業務提供了好的時間點。如果沒有這樣的潛在需求挖掘,這些新業務的需求可能無法傳遞給中小貨代。

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如何才能繼續留在牌桌上?

單票盈利能力下滑,現在訂單又大幅下滑,即使中小貨代已經最大可能的降低固定成本,依然難以支持。前路不清,如何才能繼續留在牌桌上?首先要解決客戶流失問題,解決貨代行業“沒有業務支持,無法維持客戶聯繫”的固有難題。

很多貨代老闆曾說,從業幾十年,發生過業務的客戶上百家,但目前還在手上做的卻十家都不到,客戶一邊開發、一邊流失成為常態。因為積累客戶需要維護關係,而維護關係需要成本投入,這就得有業務做支持,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積累不起貨量,這會導致每票貨上的沉沒成本(人工、辦公和差旅招待等)非常高,更不利於激烈競爭下的價格戰。

要想破局,突破口就是低成本的客戶維繫工具。這種客戶累積,不能積累到“某個人”身上,而應該積累到差異化服務上,否則逃離不出“關係天花板”和“銷售員自立山頭”的怪圈。提單查詢工具或許是一個方法,那些公眾號上推送的節點信息、異常提醒、價格訂閱等,帶著用戶的需求和貨代的LOGO,以每週2-3次的頻率與用戶互動。即使部分用戶平時懶得看,但他會感受這種在途監控帶來的安全感,並且習慣這種獲取方式。

為什麼一個已經沒有合作的用戶,還會使用貨代的公眾號,還會使用這些在線工具呢?因為簡單、便捷、有痛點,更因為習慣這樣的差異化服務!再配合類似“自動跟蹤表”等工具,在時間維度上拉長了用戶的粘性,這些用戶不管還“有沒有合作”,都會使用這個手邊的工具來查詢手上的提單、為自己也為客戶自動跟蹤、發送報表等。而獲取這個工具的成本,一家中小規模的貨代每月只需支付幾百元的數據費。

可以預見,下一個週期裡的貨代競爭,必定會競爭“經營客戶,累積客戶”的能力。否則貨量上不去,單票成本降不下來,就是硬傷。而繼續留在牌桌上的玩家,在一個週期之後可能會迎來一定的規模上的成長。

積累來的客戶,怎麼再建立合作?

就像便利店裡的商品,有的商品毛利低但是購買頻次高,是用來攬客導流的;而有的商品購買頻率低,但毛利很高,就是把導流來的巨大客戶量進行盈利轉化的手段。

提單工具實現了客戶積累,這裡面還有一個寶藏可以挖掘——數據沉澱。用戶的提單查詢都會留下數據,不管現在是否還合作,這些數據都會形成“用戶畫像”:上個月走了哪些貨?哪些線路?哪些有延誤?哪些被甩箱?哪些出了意外?這些沉澱下來的用戶數據,為中小貨代的再次切人業務,提供了最佳時機點。

而船期價格查詢工具,就是把提單工具帶來的流量,進行盈利轉化的利器。那些已經沒有合作的用戶為什麼會用這個工具查詢參考價格?因為人都有參考心裡,無論我跟我自己的貨代,關係多麼親密,始終想要一個第三方價格來參考。就像去商場買衣服,總會參考某寶價格一樣。從實際的使用中,我們也發現效果很剛需。這種多種在線工具的組合,帶來的新戰術將會在未來貨代競爭中產生明顯效果。

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貨代服務始終是人的服務,有了這些在線工具,有了這些精準的數據支持,還得落實到中小貨代的線下營銷上去,做好線上線下結合,千萬不要落入轉型線上的誤區。就想2008年前後傳統制造業遭遇危機,以為爭相開發電商平臺就叫轉型互聯網+,結果落得“轉型找死,不轉等死”的尷尬。貨代發力在線工具,要真正理解哪些是在線工具的優勢?哪些是線下的不可替代?千萬不能直接“線下全流程照搬線上”。

從外包到賦能,貨代成本還要“卸包袱”

為什麼微商鍾愛做面膜、口紅和香水?因為只有超高毛利的產品才支持層層代理!而貨代早已不堪多級代理的重負,未來去中間化不可逆轉。中小貨代如果繼續將操作、中轉和目的港業務都外包化,揹負的“多級成本”會成為又一個價格硬傷。外包,在業務量小而成本不痛的時代,是最靈活的選擇;在有一些規模以後,就不如賦能有成本優勢了。

以貨代的操作和客服崗位為例,可以用物流數據公司的外部數據接入,來引導員工做每個節點的必要操作。以實時在線的數據來替代人工查詢,基本可以實現“加量不加人”的效率提升。這種數據能力的獲取,就是一種被賦能。不同於外包要分走部分利潤,賦能是將已經擁有的能力外部化,邊際成本非常低。

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而利用貨代的核心資源——“人脈關係”做產品線的拓展,更是賦能思路的創新嘗試。我們在賦能的部分貨代公眾號上,做過一次某循環托盤的推廣案例,就值得深入探索。根據統計,有217家被賦能的貨代最終參與了推廣,直接觸達的工廠客戶超過1000家。最終雖然只有3家工廠通過貨代進行了相關業務諮詢,但是這次嘗試至少打破了貨代只能通過航運服務,來收回“人脈關係”的成本投入的舊思路,將經營渠道拓展到了供應鏈的其它領域,而且其邊際成本幾乎不變。

未來,憑提單就可融運費的服務也在打造中,這是一種將數據金融能力賦予中小貨代的賦能思路。針對中小貨代墊付運費壓力大的痛點,銀行需要第三方平臺的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和易獲取性,中小貨代需要業務順暢、融資低成本和操作便捷。而這種對接的開發完成後,邊際成本也很低,以單筆業務融資更加靈活、隨貸隨還。

其實我們的貨代公眾號賦能,邊推廣也在邊積累、邊改進。比如中小貨代基本沒有資源做公眾號運營,即使上線了一些工具,也可能因為跟用戶交互不足而使用率不高。我們就擴編了自己的運營團隊,從初的3人小組增加到7人,設計開發了從上線宣發、產品介紹、節日活動等日常運營,到物流知識、專業討論等行業內容全覆蓋。要讓中小貨代可以拿來就用,毫不費力的經營自己的客戶,打造低成本互動平臺。

外貿訂單斷崖式下跌,中小貨代正在消亡?

總體來說,中小貨代轉型的時間窗口不會太長。利用在線工具來積累用戶、經營用戶,增加一些體量來對抗已經來臨的成本戰;利用沉澱數據來挖掘價值,精準尋找業務切入點等,也將成為常態化競爭工具;而將自身核心的“人脈關係”資源拓展出更多變現渠道,在可期的未來肯定會有更多成熟案例。門檻一旦被打破,中小貨代繼續留在原地,就註定會慢慢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