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的第三次重大投資思考》

小編作為散戶6年以來,有過兩次大的投資策略的思考。

第一次發生在2016年底,記得12月初,中小創大幅下跌,有一個週末,小編仔細思考了一下當時的背景。

A、雖然註冊制還沒有來臨,但是新股大量發行,準註冊制已經到來。中小創的估值會下調;

B、滬港通後,A股有港股化的趨勢。

結合以上兩點,我認為中小創的黃金時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後續的機會在藍籌。從此清倉手上的中小創擁抱大藍籌,2017年完整的享受了一個藍籌牛市。

第二次投資思考發生在2018年一月,當時藍籌的估值已經不低,是按照之前的投資思路去清倉,等低估後再介入。還會認為自己判斷不了未來的漲跌而繼續持有。二馬選擇了判斷不了漲跌,持續繼續享受藍籌慢牛。後來發生了中美貿易戰,截至2018年底股票賬戶虧損20%,但是堅持到2019年後,又賺了80%+。

近期,我認為各種包括政策及國內外環境在內的各種因素,需要促使我有第三次重大的投資思考。

最近的幾個重大因素如下:

1、在中國疫情基本結束後,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從世界各國的防控舉措看,疫情在短期(一年內)無法結束,疫情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無論短期股市如何表現,疫情將長期對於企業經營形成衝擊。這是股市的長期大利空。但是如果疫苗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出來,可能會對股市短期有明顯的提振。

2、疫情下,各個國家都會放水,流動性氾濫。這又可能促使股市上漲。

3、創業板註冊制實施,新股發行會加速。中小創的估值會下降,長期利好藍籌。但是也不排除資金炒作創業板;

4、政策鼓勵直接融資,這個一方面體現在註冊制上,一方面體現在企業債上。優質企業更多會選擇企業債。這個政策對於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的是有較為明顯的副作用的。

綜合3、4兩條,部分優秀的企業會選擇發債,另外一些企業會上市融資,給銀行留下的放貸的企業的整體質量會下降,另外就是疫情對於企業經營的影響,這個也會影響到銀行的放貸質量。小編後續考慮要壓縮自己的銀行股的持倉比例(目前銀行板塊佔比超過40%,這個比例偏高了)。

5、2020年的藍籌股遇到的情況和2018年不同。2018年是熊市,雖然說有中美之間因為貿易問題劍拔弩張,但是整體上,藍籌股的經營並沒有收到影響。對於股市投資者來說,特別是在2018年下半年,藍籌股屬於估值很低,但是業績不錯。持有讓人非常放心。但是2020年持續的疫情破壞了基本的經濟環境,這種破壞可能還會維持較長的時間。也就是說2020年藍籌股的基本面並不是那麼讓人放心。

綜合以上因素,小編後面的操作思路大致如下:

1、逢高減倉,把總體倉位控制在7-8成倉,這樣遇到暴跌有資金抄底。如果有明顯的利好或者因為流動性氾濫而導致上漲,主倉位還在。

2、壓縮銀行股持倉比例;

3、多出來的現金做一些套利動作,股市暴跌的話,用套利資金去抄底。自己認為有點格雷厄姆的思路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