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軍的作戰範圍有多大?

公考進擊君


看了那個高贊回答,感覺好無語,難道提問的集團軍作戰範圍不應該是集團軍一級兵力展開的縱深和正面寬度嗎?怎麼會得出作戰範圍是戰區司令部範圍?

難怪有人吐槽軍迷中沒有幾個陸戰的軍迷,因為根本不懂最基本的戰術問題,沒有這些基礎,根本不會懂得戰術以上的問題。

圖為美軍第八集團軍臂章

美國集團軍、軍一級早就不是什麼編制的級別,而是戰區的陸軍司令部,比如朝鮮戰爭中的美國第八集團軍,現在仍然駐紮在韓國,而國內的軍史則翻譯為美第八兵團,我國過去大軍區,以及現在的戰區就是兵團級,可見根本沒有把它當做集團軍(我國定義下的)。

必須得說到,在不同的作戰地域,作戰對象,進攻與防禦,甚至是裝備的進步,都會導致作戰縱深和正面寬度的極大不同。

蘇/俄軍集團軍一級進攻縱深70-80至120-150公里,進攻地帶寬度可達300-400公里,防禦時,歐洲戰區寬度120-150公里,其他戰區500公里,縱深100-120公里。

而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的集團軍作戰縱深80-90公里,寬度在60-70公里(國內資料較少),可以明顯看出我軍的作戰地域要比同級別的俄軍要小,這就是裝備等各方面因素所導致的結果,所以被外國稱之為人海戰術其實也沒什麼不對,我軍為了避免裝備上的落後,在小範圍內集中大量兵力兵器,以實現局部地區數量優勢。

在軍事上還有兩個與之相關的術語,分別是關心地域和影響地域,簡單來說,關心地域差不多就是本單位偵察距離(並不是無人機能飛多遠偵察距離就有多遠),影響地域則差不多是本單位火力打擊最遠距離。

圖為我軍無人偵察機
大型的無人偵察機,活動半徑一般在200公里以內,之所以說無人機偵察距離不等於本單位偵察距離,就在於情報是多種情況分析的結果,需要其他偵察單位的情報綜合,說白了,最可靠的情報來源,還是偵察兵或者特工。而且無人機偵察越遠,則巡邏的範圍越窄,其實偵察的範圍並不是變大的,除非增大數量,或者提前就知道目標在哪。

所以一般來說關心地域是遠小於影響地域的。


圖為03式遠程火箭炮

現在我集團軍裝備的遠程火箭炮,普通彈種射程在70公里以上,而最遠射程可達150公里。

所以現在我軍一個集團軍的作戰範圍可以達到方圓300公里(作戰縱深+影響地域),當然這是最大範圍,一般情況下,方圓200公里左右(作戰縱深+關心地域)。


木榮雨北


開門見山,所屬的戰區有多大,集團軍的作戰範圍就有多大。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現如今,集團軍都是戰區直轄的野戰兵團,從隸屬關係和作戰任務兩方面考量,集團軍都須在戰區所轄的區域內駐防和機動,否則就失去劃分戰區的意義了。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革命軍總共組建了40個集團軍(包括八路軍的新番號第18集團軍),其中有17個可以劃為蔣介石能夠直接控制的中央軍,其它23個集團軍分屬各地方實力派或雜牌軍。上述40個集團軍共分屬12個戰區,非奉調是不可以離開戰區境內的,否則就是擅離職守或是臨陣脫逃,要上軍事法庭的。





(軍令部長徐永昌)

當然,還有一種例外就是被敵人擊敗不得不流落到戰區之外。比如楊森的第30集團軍(川軍)本屬薛嶽第九戰區,1944年“長衡會戰”失利後,從湖南撤進廣西, 最後在貴州安身,沒辦法,戰區多半地盤被日軍侵佔了。

武漢會戰之後,中國軍隊取消了抗戰初期“兵團、軍團、旅”三級建制,調整成為軍事委員會直管戰區、戰區指揮集團軍、集團軍下轄軍以及師的架構(後來增加了若干行營),集團軍成為了戰區的軍隊支柱,自然可以根據需要在戰區範圍之內集結、分散或作戰。但是每個集團軍都有上萬人馬,都有經常駐防的地區,如果隨意跨越戰區必然帶來糾紛甚至衝突,是不被容許的。



(第九戰區薛嶽)

比如苦逼的“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身兼24集團軍副總司令,防區就是在蘇北地區,而該區日寇、偽軍各佔地盤,後來又開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和八路軍南下支隊,黃橋戰役失利後,韓德勤幾無容身之地,但仍然得在蘇北堅持,沒有軍事委員會的明令,擅自逃離戰區或進入其它戰區,都是抗命。

常德會戰,餘程萬8000虎賁死守14天不見援兵,與常德城尷尬的戰區歸屬很有關係。常德在行政上隸屬兼著湖南省主席的薛嶽第九戰區,然而在軍事上又因為距離鄂西較近被劃歸第六戰區。薛嶽和孫連仲誰也指揮不了誰,於是只能各自從本戰區派出援軍,結果前去解圍的六戰區王敬久第10集團軍,和九戰區李玉堂第31集團軍完全沒有協同,被日軍打援部隊利用時間差分頭擊破,尤其李玉堂部下的方先覺第10軍損失非常慘重。

李宗仁第五戰區也奉令在江北進行牽制性作戰,結果只派出三個“挺進縱隊”在本戰區給日軍撓癢癢,基本被日軍無視了。





(第六戰區孫連仲)

蔣介石人在開羅,重慶軍事委員會的軍令部長和高參們指揮不動驕橫的薛嶽,居然想出了重新劃分戰區分界線、再電令第九戰區積極行動的“高招”,一方面體現了國民黨軍隊指揮系統的糟糕,一方面也說明了戰區界線對集團軍的重要性:敵人出現在你的戰區,你就得負責抵抗或打擊,這是鐵律。

由於國軍部隊派系眾多,高層山頭林立,或者是蔣介石不願把過多軍權交付一人,在日寇第11軍當面,國軍居然存在第五(李宗仁)、第六(先陳誠後孫連仲)、第九(薛嶽)三個戰區近百萬人馬,各戰區依規各掃門前雪,互相配合很是差勁,結果讓20幾萬日軍數年間始終掌握著戰役主動權,實在是令人汗顏。


(第五戰區李宗仁)


度度狼gg


目前中國有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每個戰區都有3—5個集團軍。集團軍簡單來說就是由師、旅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

而作戰範圍指的是攻擊縱深能力,也就是指戰爭的最大範圍能有多少?涉及的地區有哪些?

我們不放先來了解下美國的集團軍作戰範圍。

說到美國就不得不提美國的陸軍第三集團軍,當年伊拉克戰爭後撤退時的情景就很是讓人震撼。據專家聲稱,美陸軍一個師的兵力,如果在內外火力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戰役級別的攻擊。

(美第三集團軍)

美軍第三集團軍的屬於大規模部隊,轄區範圍極其廣泛,統計第三集團軍的負責區域大約為 1700 萬平方千米。這樣說怕是沒什麼概念,這意味著區域內涉及27個國家,還有60多種不同語言的6.5億人。




從伊拉克戰爭的數據來看至少擁有 280 萬件各種建制內和戰區提供的裝備,回美國是所需的集裝箱近9萬個、不同類別車輛4.07萬臺、部隊人數近9萬人。

美國陸軍第三集團軍是一支歷史悠久的部隊,曾參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因此足以看出這種集團軍的作戰範圍之大。

戰爭越來越現代化,科技越來越發達,集團軍的作戰範圍也會隨之增加。如果想知道我們國家集團軍的作戰範圍,不放可以看看每個五大軍區所負責的範圍,以及他們各自的作戰任務以及作戰區域。




而這裡的作戰區域就是軍區最大的作戰範圍,有時候並不是說集團軍攻擊縱深只有所瞭解的那麼大,因為每個集團軍都有自己所管轄的範圍,用之前一個網友說的“就是集團軍負責多大的區域,那它的作戰範圍也就這麼大。”

(集團軍分佈)

然而真實的戰爭情況就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本人很少涉及軍事方面的知識,如有錯誤,請更正,謝謝大家!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後隨著軍隊機械化概念的產生,以及很多更先進的武器產生,對軍隊作戰範圍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所謂的作戰範圍也就是說一支部隊的攻擊縱深能力,而在軍隊擁有最強縱深能力當然是集團軍一級的單位了,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最具代表性居然是中國的這支部隊——38集團軍。

中國的38集團軍可謂算的上是王牌中的王牌了,這隻部隊最早建立解放戰爭時期,多次消滅和戰勝裝備美式武器的國名黨精銳部隊,著名的“四戰四平”就是38集團軍的第一個成名仗。之後又進入朝鮮作戰,也多次取得了輝煌戰績,就連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也震驚無比,並在戰後獲得彭德懷“萬歲軍”的高度讚揚。在進入本世紀以來,這支部隊依然保持著超強的戰鬥力,比如在38集團軍的火炮上就充分繼承和發揚蘇軍的大炮兵主義,而且現在的火力覆蓋的範圍已經可以延伸到100公里了,軍屬導彈營的戰術導彈也能將打擊範圍擴展到600多公里的敵後縱深區域。

其次是38軍在機械化的建設上也非常的成熟,目前已知的裝甲車數量就超過了1200多輛,其突擊速度和威力都十分的驚人,每天的最高推進速度能達到70公里以上。從近幾年的數據分析,38集團軍反應速度和兵力投放能力已經達到和美俄軍隊同樣的水平了。下屬的一個裝甲師,曾經在一個星期內前進1000多公里。可想而知,這樣的縱深能力是非常強大。


水鏡曉先生


21世紀初葉, 一些目前正在研製之中的性能優良的新式武器將投入戰場使用,作戰理論的發展, 使得21世紀初葉的陸戰場將是範圍更廣大的大縱探立體化戰場。

之所以說是範圍更廣的大縱深立體化戰場,是因為投入使用的一些高技術兵器, 其攻擊目標的距離更遠尾於攻擊縱深的兵力、兵器與裝備在戰術範圍內有遠程火炮、多管火箭炮、戰術戰役導彈、武裝直升機、無人機、遷回支隊一戰術空降兵等, 其攻擊縱深可達30-60公里在戰役範圍內有轟炸機、殲擊轟炸機、戰役戰術導彈、巡航導彈、戰役機動集團、戰役空降兵團等其攻擊縱深達700公里在戰略範圍內有陸基與艦基洲際導彈、巡航導彈、遠程航空兵、戰略空降兵團和敵後特遣隊等, 其攻擊縱深超過1000公里.

基於上述情況,21世紀初葉的陸戰場上, 陸軍各級軍團與兵團的攻擊正面寬度與任務縱深都在加大。

如前蘇聯軍要求在進攻時,方面軍的正面寬度可達200-500公里, 任務縱深可達200-1300公里集團軍的正面寬度為50-100公里, 任務縱深可達200-350公里.

師的正面寬度為20-30公里任務縱深可達70-100公里方面軍和集團軍的戰役佈勢縱深分別為180公里和100公里。

本號為談武論兵主題,歡迎您轉發和加關注,每日更新。


武備大講堂


這個要看具體什麼時間,具體什麼地方以及具體多少兵力,人有多大膽,範圍有多廣。

抗戰前國民政府的集團軍從成立到發展

在北伐之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大多以師為單位,但是到蔣介石準備北伐之時,已經整編為七個軍,後來再加上唐生智,一共八個軍,將近十萬多人,人數之眾是歷次北伐所不能及。

第一次北伐取得勝利後,國民政府就將北伐軍改編為兩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為蔣介石,下轄四個方面軍,基本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都歸其管轄;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為馮玉祥,也就是其西北軍。這時候集團軍的範圍很廣泛,當時馮玉祥正是巔峰時期,西北大部地區都歸其管轄。

到1928年北伐時,又改編為四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為蔣介石,第二集團軍司令為閻錫山,第二集團軍為馮玉祥,第三集團軍為閻錫山,第四集團軍為李宗仁(李宗仁這個時候吞併了唐生智)。這個集團軍的劃分並不是按照作戰任務整編的,純粹是按照軍閥派系打上的標籤。

這個陣容也就是中原大戰之前的陣容,第一集團軍掌管江浙一帶,下轄6個軍團,每個軍團轄3-4個軍;第二集團軍掌管西北,轄9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轄2-5個軍;第三集團軍掌管山西和綏遠,下面沒有軍團和方面軍直接是十幾個軍,第四集團軍當時勢力最大,掌管河北、湖北、湖南、廣西,也是直轄十幾個軍。

這個時期一個集團軍的勢力範圍其實是非常大的,但是並不穩定,經過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以老蔣為代表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地盤,而李宗仁的桂系佔據廣西,閻錫山龜縮山西,馮玉祥的西北軍被肢解。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戰區和集團軍

其實到抗戰時期,並不是以集團軍來劃分轄區,而是以戰區的形式,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老蔣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作戰範圍在平漢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兩廣作戰;第五戰區司令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

在1944老蔣進行反攻日本時,戰區已經調整為十大戰區。

戰區下面才是集團軍,比如我們熟知的八路軍,其實正式番號是第十八集團軍,隸屬於第二戰區,第二戰區除了十八集團軍還有第七集團軍,第八集團軍,第十三集團軍,也就是山西這麼一大旮沓地方容納了四個集團軍。

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總共整編了40多個集團軍,通常來說一個集團軍下轄2-4個軍,兵力也從幾萬人到十幾萬人不等,所以作戰範圍大小也不一樣,第一戰區的集團軍大多都是老蔣的黃埔嫡系,因此實力最強,而八路軍(第18集團軍)整編時只有三個師,每個師1.5萬人,總計4.5萬人左右。

當然整個抗戰期間戰區都是在不斷調整的過程,集團軍作為戰區的下一級作戰單位作戰範圍更是隨時調整。


史論縱橫


中央部署的集團軍,可以直接擴大軍隊的巡邏範圍。保護邊疆,高寒巡邏等。都是英勇的戰士。中國邊境是我們的野戰軍營,擅長越野等站某部署。但是軍人自始至保家衛國,付一線。海軍,下海行駛艦艇過釣魚島等海域。軍屬信號範圍廣到邊境。


華北五角楓


這首先要取決於集團軍護衛的區域有多大,如果你集團軍的兵力是五十萬而區域火力要一百萬兵力才能佈局到位,那麼你集團軍的軍力就要順實加強到一百五十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