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型城市”也可以“小而美”

胡建兵

隨著城鎮化逐漸進入到下半場,一些中心城市、大城市在人口快速集聚的同時,另一些中小城市、局部地區也面臨著“收縮”的局面。繼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縮型城市”概念後,近日,發改委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再度提到,收縮型城市要瘦身強體。

城市收縮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階段和形態。“收縮型城市”一個重要的標誌是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出現下降。另外,還表現在經濟規模和財政收支方面出現下降,並有可能伴隨有結構性經濟危機的現象出現。

目前我國的收縮型城市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地區,其中以東北地區最為典型。之前的10年間,東北三省共有37個城市出現城區常住人口減少。有專家表示,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以超大、特大城市都市圈為核心,產業、資金、人才都會加速向城市群聚集。未來我國的收縮型城市肯定會越來越多,人口會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地區等19個城市群集聚,遠離19個城市群的很多縣甚至地級市有可能會出現收縮。

“收縮型城市”的出現並不斷擴圍,意味著城市發展不能再單方面考慮城市增長和擴張,更應該思考城市在收縮中帶來的各種問題。既然收縮是不可避免的,收縮型城市更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讓相關產業有所發展,讓就業和發展機會留住人。同時,有產業才有財稅,才能提供更好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中心城市把目光大多放在智能製造、科技研發、高端服務業上,“收縮型城市”則要依託人力要素成本較低的優勢,負責製造、配套等環節,與非收縮型城市形成分工,形成梯度轉移的格局。

其實國際上也好,國內也罷,有不少城市多年來走的都是“小而美”的風格路線,牢牢抓住自己的特色或某個產業,甚至某一家企業,也可以成為很好的典範。“收縮型城市”不妨就走“小而美”的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