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154期 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必讀《當代中國社會分層》

推薦書|154期 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必讀《當代中國社會分層》

微信公眾號:蘑菇書單


推薦書|154期 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必讀《當代中國社會分層》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

作者: 李強

出版時間: 2019-6

頁數:535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這是一本研究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狀況的全景式傑作。作者李強教授是中國社會學界的領軍人物,潛心研究社會分層數十年。同時這本書又通俗易懂,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是大眾讀者,也應該瞭解自己身處的社會階層以及個人未來命運。無論是社會學研究者還是大眾讀者,都可以 從這本中國當代社會學經 典之作中獲得必要的啟示。

社會分層在任何社會、任何歷史時期都是客觀存在的,《當代中國社會分層》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分層的歷史形成、現實狀況、未來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討。中國社會結構在過去是一個倒“丁字型”結構,但隨著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社會現現在已經形成了“土字型”結構。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有賴於中國中產階層的發展壯大。而社會學研究已經證明,在現代社會中,中產階層是維繫社會平穩發展的最重要的社會力量。一個規模龐大、構成多元的中產階層,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經濟、思想意識形態基礎。本書還對中國貧富差距等問題也做了有意義的探討和研究。

導讀

社會分層這個社會學術語,在今日中國,已經成為老百姓比較熟悉的詞語了,然而,40 年前,當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它還是個新近從海外傳入的、比較專業的社會學術語。那個時候,最為人們熟知的類似詞語是“階級”。階級與社會分層是什麼關係呢?社會分層是個包容性比較強的概念,社會上多種多樣的群體地位差異都可以涵括為社會分層,比如,按收入地位差異可以分為高收入層、中等收入層、低收入層,按教育地位差異可以分為高學歷層、中等學歷層、低學歷層,以及按照職業地位、聲望地位區分等,絕大多數的地位群體都還稱不上階級,而階級是“屬性差異”最為明顯的社會分層群體之一。中國社會曾經經歷過社會矛盾、社會衝突比較尖銳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候,動輒就使用“階級”“階級鬥爭”概念,迄今,老人們說起那個時期還是談虎色變。相反,社會分層的概念則溫和得多,它是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地位差異現象。

社會分層是社會學,乃至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社會是由各種各樣的人和人群組成的,要研究社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將人和人群按地位差異分類,這種分類既包括垂直地位差異的區分,也包括空間地理位置不同的區分,這就是社會分層的內容與方法。由於人們的分層地位不同,對於同一個問題往往可能給予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回答。比如關於“學區房”的爭論或優質教育資源究竟應該怎樣配置的爭論,處在不同位置的群體常常會給予完全不同的回答。所以,社會分層的研究必然涉及什麼是社會公平正義,什麼是合理的資源配置,涉及關於社會理論的最基本的問題。社會學主張構建和諧社會,但是,怎樣走向和諧社會呢?社會學主張社會走向中產化,即未來中國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用中央文件的語言說,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我對社會學、社會分層的研究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當時,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是 1978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的(也是中國人民大學正式覆校後的第一屆),當時的學校裡還沒有社會學學科,學術界對於社會分層的研究也不熟悉。我本人最早接觸到社會學,大約是 1979 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一個外文圖書展覽會上。當時,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引進了大量外文圖書,記得在書展上,我見到一整架一整架的圖書都歸類為社會學(sociology),在翻閱中引發了對社會學學科的極大興趣,進而閱讀了很多社會學、社會分層的文獻著作。

我從 1978 年入校到 1985 年畢業,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的七年時間,系統閱讀了大量學術著作。當年的人大圖書館的藏書量並不多,但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圖書的寶庫:坐落在城裡北海南門附近文津街的北京圖書館(現在已更名為國家圖書館並且也搬遷到海淀區的白石橋了)。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之初,全社會都有一種好學之風,有一種崇尚讀書、篤信好學的氣氛。像我這樣,多年下鄉勞動,現在終於有機會上大學了,學習熱情之高可以想象。當年北京圖書館的藏書,尤其是外文藏書極其豐富,據說是當時全國唯一不受外匯額度限制購買外文圖書的圖書館。我年復一年地來往於北京圖書館和中國人民大學之間,閱讀了大量社會學著作。除了讀書,就是聽課,印象很深的課程有:苗力田教授的歐洲哲學史、徐大同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吳大琨教授的美國經濟、吳易風教授的西方經濟學等等。這一階段的很大收穫是得到了系統的學術梳理,將下鄉時候雜亂無章讀的書、獲得的知識,按照文明的進程梳理起來。雖然當時我學的專業不是社會學,但是,回想起來,我的畢業論文已經是典型的社會學或社會分層研究了。1982 年本科畢業時寫的畢業論文題目是《美國工會運動中的“集體談判”》,1985 年研究生畢業時寫的論文是關於歐美社會的白領階層,實際上是屬於中產階層研究了。

當然,讀書只是一個方面,社會分層的研究需要深入的社會調查、需要深入基層、需要實證研究。我這一代人的經歷與現在的年輕人完全不同。1966 年我在北京四中讀到初三,即將畢業準備考高中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突然發生了,學校停課、搞運動,到 1968年 7 月聽從學校安排“上山下鄉”,坐火車、汽車顛顛簸簸三天時間,來到了黑龍江邊境,距離珍寶島不太遠的地方,我在這裡“上山下鄉”9 年。我所在的這個地方從編制上說是屬於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個連隊,其實也就是一個村莊,原來的老百姓也就 200 多戶人家,山東來的移民是主體,也有東北原來的老百姓,有很少的轉業官兵,不多的農業技術人員,後來又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從一些城市來的知識青年。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參與式觀察”,指研究人員深入到社會實際生活中,與普通居民和老百姓過一樣的日子。今天看來,我的 9 年下鄉生活,很像是參與式觀察,我本人也確實就是老百姓的一部分,這 9 年的生活教會了我怎樣理解社會。當然,作為學術的研究也需要大量採用科學的定量方法、定性方法的社會調查。自 1985 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留校後,前前後後組織了很多區域型的和全國大規模的城鄉居民入戶抽樣問卷調查,當年還組織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在當時全國各個社會學系裡,中國人民大學的社會調查是最為突出的。1999 年轉入清華大學後,也繼續帶領學生堅持多種多樣的社會調查,包括全國城鄉居民入戶調查。本書的不少數據都是基於我所組織的這些社會調查研究的成果。

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多年來,我寫過一些社會分層的學術著作。最早一本是 1989 年出版的《中國大陸的貧富差別》,分析了 20世紀 80 年代的中國社會分層狀況。此後,1993 年出版了《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分層,特別是分析了當時中國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幹部,以及個體、私營企業主階層、社會貧困層等所發生的巨大變遷。後來又陸續出版過《市場經濟、發展差距與社會公平》(1995)、《中國扶貧之路》(1997)、《生命的歷程:重大社會事件與中國人的生命軌跡》(1999)、《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別》(2000)、《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2004)、《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測量與分析》(2010)等。本書的很多章節也是以往這些研究的延續。

本書是對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研究的一個學術總結。全書共有 24 章,第一至二章是關於社會分層的總體介紹,以及分析中國社會分層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第三至七章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分層方面發生的巨大社會變遷,提出了關於中國社會分層的四個試驗、政治分層與經濟分層的重大變遷、社會中心群體與社會邊緣群體關係變遷、社會整體聚合體與“碎片化”利益群體等理論觀點。第八至十一章,著重分析了近些年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發生的一些整體變化,提出了中國社會的四個利益群體、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從“倒丁字型”向“土字型”社會的轉變、中國社會分層的“四個世界”等理論觀點。第十二至二十章,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探討中產階級、中產階層和中等收入群體等問題。第

二十一至二十三章,探討社會分層中的高層,即高收入群體,以及探討住房地位群體等,最後以關於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的研究收尾。第二十四章是文獻梳理,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學界關於社會分層的一些研究。

本書各章的文字,有些是以往發表的論著,此次結集出版又重新增刪、整理、修訂,有些是新近發表的論文,修改之後納入本書。還需說明的是,本書有的章節是我與他人的合作文章,所以,要特別感謝以下幾位合作者:本書第十一、十四章,源自我與中國農業大學王昊博士的合作論文,第十三章第二節源自我與北京工商大學徐玲博士的合作論文,第十六章源自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趙羅英博士的合作論文,第十七章源自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戈豔霞博士的合作論文,第二十四章第一、第二、第三節是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張宛麗研究員的合作文章,第四節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楊春滋幫助做的文獻整理工作。博士後王藝璇為全書做了細緻的勘校工作。在此,謹對所有合作者的貢獻表示深深的謝意。還要感謝上面沒有提及的很多友人、學生在社會調查和寫作過程中對我的諸多幫助。此外還要感謝三聯生活書店的肖嚴編輯,她對本書做了非常認真的編輯工作。

尤其還要感謝我的夫人張華女士多年來對我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對於日常生活的很多領悟,也常常能夠啟發我的思維。

我的研究和寫作多年來也受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資助,特別是近來從事研究專項(18VXK005)的資助,在此也特致謝意!

我也深知,社會分層理論、中國當前的社會分層問題極其複雜,讀者們的看法、觀點也不會完全一致,所以,也真誠地希望得到各方面讀者的指教。也敬希讀者對於本書的疏漏、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

李強

2019 年 6 月 1 日

於清華大學熊知行樓

作者簡介

李強,1950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等。研究領域涉及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市社會學、應用社會學、社區研究等。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第七屆社會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等,任多種學術刊物的編委。著有《多元城鎮化與中國發展》《社會分層十講》《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等著作20餘種,發表學術論文270多篇。曾獲得“全國模範教師”稱號,並多次獲得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學術獎勵。

推薦書|154期 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必讀《當代中國社會分層》

微信公眾號:蘑菇書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