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154期 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必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推荐书|154期 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必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微信公众号:蘑菇书单


推荐书|154期 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必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作者: 李强

出版时间: 2019-6

页数:53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潜心研究社会分层数十年。同时这本书又通俗易懂,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大众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人未来命运。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大众读者,都可以 从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学经 典之作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导读

社会分层这个社会学术语,在今日中国,已经成为老百姓比较熟悉的词语了,然而,40 年前,当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它还是个新近从海外传入的、比较专业的社会学术语。那个时候,最为人们熟知的类似词语是“阶级”。阶级与社会分层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是个包容性比较强的概念,社会上多种多样的群体地位差异都可以涵括为社会分层,比如,按收入地位差异可以分为高收入层、中等收入层、低收入层,按教育地位差异可以分为高学历层、中等学历层、低学历层,以及按照职业地位、声望地位区分等,绝大多数的地位群体都还称不上阶级,而阶级是“属性差异”最为明显的社会分层群体之一。中国社会曾经经历过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比较尖锐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候,动辄就使用“阶级”“阶级斗争”概念,迄今,老人们说起那个时期还是谈虎色变。相反,社会分层的概念则温和得多,它是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地位差异现象。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和人群组成的,要研究社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将人和人群按地位差异分类,这种分类既包括垂直地位差异的区分,也包括空间地理位置不同的区分,这就是社会分层的内容与方法。由于人们的分层地位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可能给予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回答。比如关于“学区房”的争论或优质教育资源究竟应该怎样配置的争论,处在不同位置的群体常常会给予完全不同的回答。所以,社会分层的研究必然涉及什么是社会公平正义,什么是合理的资源配置,涉及关于社会理论的最基本的问题。社会学主张构建和谐社会,但是,怎样走向和谐社会呢?社会学主张社会走向中产化,即未来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用中央文件的语言说,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我对社会学、社会分层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是 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复校后的第一届),当时的学校里还没有社会学学科,学术界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也不熟悉。我本人最早接触到社会学,大约是 1979 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一个外文图书展览会上。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引进了大量外文图书,记得在书展上,我见到一整架一整架的图书都归类为社会学(sociology),在翻阅中引发了对社会学学科的极大兴趣,进而阅读了很多社会学、社会分层的文献著作。

我从 1978 年入校到 1985 年毕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七年时间,系统阅读了大量学术著作。当年的人大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多,但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图书的宝库:坐落在城里北海南门附近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现在已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并且也搬迁到海淀区的白石桥了)。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初,全社会都有一种好学之风,有一种崇尚读书、笃信好学的气氛。像我这样,多年下乡劳动,现在终于有机会上大学了,学习热情之高可以想象。当年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尤其是外文藏书极其丰富,据说是当时全国唯一不受外汇额度限制购买外文图书的图书馆。我年复一年地来往于北京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之间,阅读了大量社会学著作。除了读书,就是听课,印象很深的课程有:苗力田教授的欧洲哲学史、徐大同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吴大琨教授的美国经济、吴易风教授的西方经济学等等。这一阶段的很大收获是得到了系统的学术梳理,将下乡时候杂乱无章读的书、获得的知识,按照文明的进程梳理起来。虽然当时我学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但是,回想起来,我的毕业论文已经是典型的社会学或社会分层研究了。1982 年本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美国工会运动中的“集体谈判”》,1985 年研究生毕业时写的论文是关于欧美社会的白领阶层,实际上是属于中产阶层研究了。

当然,读书只是一个方面,社会分层的研究需要深入的社会调查、需要深入基层、需要实证研究。我这一代人的经历与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同。1966 年我在北京四中读到初三,即将毕业准备考高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突然发生了,学校停课、搞运动,到 1968年 7 月听从学校安排“上山下乡”,坐火车、汽车颠颠簸簸三天时间,来到了黑龙江边境,距离珍宝岛不太远的地方,我在这里“上山下乡”9 年。我所在的这个地方从编制上说是属于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连队,其实也就是一个村庄,原来的老百姓也就 200 多户人家,山东来的移民是主体,也有东北原来的老百姓,有很少的转业官兵,不多的农业技术人员,后来又加上“文化大革命”中从一些城市来的知识青年。社会学有个概念叫“参与式观察”,指研究人员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中,与普通居民和老百姓过一样的日子。今天看来,我的 9 年下乡生活,很像是参与式观察,我本人也确实就是老百姓的一部分,这 9 年的生活教会了我怎样理解社会。当然,作为学术的研究也需要大量采用科学的定量方法、定性方法的社会调查。自 1985 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留校后,前前后后组织了很多区域型的和全国大规模的城乡居民入户抽样问卷调查,当年还组织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在当时全国各个社会学系里,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调查是最为突出的。1999 年转入清华大学后,也继续带领学生坚持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包括全国城乡居民入户调查。本书的不少数据都是基于我所组织的这些社会调查研究的成果。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多年来,我写过一些社会分层的学术著作。最早一本是 1989 年出版的《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分析了 20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社会分层状况。此后,1993 年出版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分层,特别是分析了当时中国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干部,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主阶层、社会贫困层等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后来又陆续出版过《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1995)、《中国扶贫之路》(1997)、《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1999)、《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2000)、《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2004)、《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2010)等。本书的很多章节也是以往这些研究的延续。

本书是对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学术总结。全书共有 24 章,第一至二章是关于社会分层的总体介绍,以及分析中国社会分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三至七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分层方面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试验、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重大变迁、社会中心群体与社会边缘群体关系变迁、社会整体聚合体与“碎片化”利益群体等理论观点。第八至十一章,着重分析了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一些整体变化,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从“倒丁字型”向“土字型”社会的转变、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等理论观点。第十二至二十章,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中产阶级、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等问题。第

二十一至二十三章,探讨社会分层中的高层,即高收入群体,以及探讨住房地位群体等,最后以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收尾。第二十四章是文献梳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一些研究。

本书各章的文字,有些是以往发表的论著,此次结集出版又重新增删、整理、修订,有些是新近发表的论文,修改之后纳入本书。还需说明的是,本书有的章节是我与他人的合作文章,所以,要特别感谢以下几位合作者:本书第十一、十四章,源自我与中国农业大学王昊博士的合作论文,第十三章第二节源自我与北京工商大学徐玲博士的合作论文,第十六章源自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赵罗英博士的合作论文,第十七章源自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戈艳霞博士的合作论文,第二十四章第一、第二、第三节是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张宛丽研究员的合作文章,第四节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杨春滋帮助做的文献整理工作。博士后王艺璇为全书做了细致的勘校工作。在此,谨对所有合作者的贡献表示深深的谢意。还要感谢上面没有提及的很多友人、学生在社会调查和写作过程中对我的诸多帮助。此外还要感谢三联生活书店的肖严编辑,她对本书做了非常认真的编辑工作。

尤其还要感谢我的夫人张华女士多年来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对于日常生活的很多领悟,也常常能够启发我的思维。

我的研究和写作多年来也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特别是近来从事研究专项(18VXK005)的资助,在此也特致谢意!

我也深知,社会分层理论、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层问题极其复杂,读者们的看法、观点也不会完全一致,所以,也真诚地希望得到各方面读者的指教。也敬希读者对于本书的疏漏、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李强

2019 年 6 月 1 日

于清华大学熊知行楼

作者简介

李强,1950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区研究等。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任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著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推荐书|154期 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必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微信公众号:蘑菇书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