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人類是頂級掠食者,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頂級掠食者消失,勢必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打擊,但是人類情況極其特殊,或許好處大於壞處。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我們以草原生態來舉例,假設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消失,那麼食草動物的繁衍就無法被扼制,如果沒有次級消費者及時補位,它們就會瘋狂的吃草,大量的繁殖,啃食植物,植物大量死亡,再也長不出草,草原變沙地,環境變遷,大量動物死亡。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而對於人類來說,一般情況下沒有人專門以野生動物為食,我們主要靠養殖場養殖,對野生的生態系統不會造成衝擊,所以疫情期間大量動物走上了街道。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馴養的動物

唯一“可能”依賴人類的是馴養的動物,包括陪伴的寵物,功能性動物,食用動物。它們能否再離開人的情況下生存,我們可以從它們的歷史起源與馴化程度得到答案,下面對於常見的我們簡單一一分析一下。

人類在30,000年前開始馴養狗,因為狗可以幫助人類提高狩獵的效率,到10,000年前,人類開始出現農業及畜牧業,狗的數量大量增加,因為狗可以幫助人類馴養動物,例如:牧羊犬。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正常情況下,狗可以生活得很好,看看流浪狗就知道了。但是不要忘了一點,當人類褪去,城市會逐漸蛻變成野生環境,短短的疫情期間就出現了大量動物,可以見這個速度會加快。狼在生態系統中還有一席之地,當大量的野生動物進入城市,有些狗的狀況就不好說了,比如說吉娃娃,有大量的狗定然會被淘汰。

與狗相似的還有貓,不過它有可能成為生態系統中的害蟲。因為家貓的馴化程度比大多數家養的動物少,甚至可以說是貓把我們馴化了。貓的馴養最初用於害蟲防治,遠古時期防止穀物沉積物被老鼠侵害。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貓的馴化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因此,從生物學上講,與貓的野生種相比,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動物。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它們之間幾乎沒有區別。很多貓跟著船隻到了一些孤立的島嶼,導致本地動物群受嚴重影響,例如馬達加斯加。

  • 食草動物

有些山羊曾經被航海家帶到偏僻的島嶼,不僅繁榮了,而且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許多地方的特有的植物和普通植物都損失慘重。

兔子也不用說了,那個繁殖率,草原都快啃成沙漠了,想一下澳大利亞人,恨不得拿槍直突突,也突突不完,甚至上了轟炸機都沒用。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牛連獅子都不怕,獅子老虎見到牛群都不敢輕舉妄動。要說最怕的是草,怕他們把草啃光了。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雞其實是反差最大的,不過你想想鬥雞也就釋然了。世界上有好幾個地方的野雞種群,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又回到了自然界,以雄性(雄雞)為首的群體生活,雄性與其他雄性爭奪統治地位,很快就會變得野生,並且生活得很好。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在夏威夷野生公雞)

面對天敵,雞會變得有侵略性,會飛到樹上,變為樹棲來躲避。在非洲和巴西,安哥拉雞總是成群結隊生活在野外,它們以殺蛇和吃蛇而著稱,被馴養的雞在基因中與其並無太多差別,只是安哥拉雞更團結。

疫情期間,動物出現在街道,是否說明沒有人類對動物來說更好?

豬為雜食動物,雖然不好適應沒有人餵養的生活,但是也不會餓死。當大量的豬開始無人飼養的野外生活就會磨練出野性與腸胃適應性以及抗病菌能力,一般在兩三代以後就基本能適應了。在沒有飼料的年代或饑荒年代,家豬吃的多半是野草或農作物秸稈及麥麩。聽長輩說那時的豬長的很慢,豬肉也比較好吃。

生態系統

從個體分析來看,似乎人類的消失對於動物來說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變動,反而會生活得更好。然而這僅僅是在短時間內的,隨著城市退耕還林,城市慢慢同化成野生的生態系統,大型的野生動物或許會進入城市,出現錯綜複雜的食物鏈關係,其結果就不好估量了。

除了依賴人類的馴養動物,當然還有大量人類捕殺的例如:穿山甲、大象等等沒有算在內,對於它們來說,或許會活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