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引言

夷陵之战,是后汉三国时期,爆发在蜀国和吴国之间的的大规模战役,战争的主要目的,便是讨伐吴国,为关羽复仇。

蜀国清点将领,带领军队奔赴吴国,吴国也整军备战,准备迎敌。与此同时魏国也抓住了机会,调整着自己的战略,曹丕继位后,利用吴国与蜀国的战争,完成了自己的称帝大业,在西北地区建立了军事防卫线,遏制了刘备的扩展,他还封孙权为吴王,支持孙权与蜀国作战。

《三国志》中记载:"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靑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

对于曹丕给予的"吴王"封号,孙权没有推辞,坦然接受了,如此一来,虽然将自己的位置摆在了曹丕之下,但是却稳定了东吴和曹魏的关系,可以放下对魏国的防卫,腾出手来,着手准备与蜀国的战争。与孙权的谋略相比,战争的发起者刘备,却是忙着操办自己的称帝大业,没有进行详细的战略准备,北方地区的扩展也已然被魏国所阻拦,从而造成了蜀汉北方地区的后顾之忧。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曹丕篡汉称帝

吴国的君臣向来较为齐心,在与关羽交战的时候,孙权更是御驾亲征,亲自来到了前线。而为了方便决策以及旨意的传达,孙权还将都城迁移,为东吴的军队对抗蜀国的军队,起到了鼓舞作用。在用人方面,孙权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封为了宣城侯,带领吴国的军队,与蜀国的军队正面交战,与吴国君臣上下一心相比,蜀国君臣上下就略显不足了。

蜀国刚刚向吴国宣战时,孙权并未想与蜀国战斗,而是命令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请求讲和,但是刘备没有同意。吴国的军事实力不弱于蜀国,两者交战谁胜谁负并不好说,诸葛亮知道这一点,但是却没有阻止刘备,客观上支持了刘备的错误决策,蜀国的从事祭酒秦宓上书刘备,讲明了厉害,试图阻止刘备,却被刘备抓进了监狱。在刘备看来,蜀国的兵力远超于吴,正是这种错误的军事实力判断,造成了最终惨败而归的结果。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东吴迁都

张飞的被害与刘备的用兵策略

刘备在四月登基称帝。但是因为二弟关羽被杀,他的登基大典,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浓重的复仇气氛中。所以登基大典并没有举办的很是隆重,而是草草的走了一个形式,便结束了,登基称帝之后不久,刘备便清点了军士,率领军队正式伐吴。不过伐吴大军尚未派出,三弟张飞又被部下所杀害了。张飞是蜀国军中最高的将领,也本次讨伐吴国的主将。张飞被杀,不仅仅使蜀国的军事实力大减,也打击了蜀国军队的士气。

《资治通鉴》中记载:"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汉主闻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张飞被害

刘备率军,自江州来到了白帝,与吴国的军队第一次交战,得胜而归,伐吴的形势一片大好。正月,刘备率军进驻秭归,没有受到阻拦,进而长驱直入,深入腹地。偏将军黄权认为这种进军速度不妥,容易被敌军埋伏,上书劝谏刘备要稳扎稳打,但是刘备不仅没有采纳黄权的意见,而且还把阻拦军队的罪名加到了黄权的身上。

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带领水军进攻夷陵,将长江两岸和水道控制到了手中。同年二月,刘备率军渡江东进,与吴国军队展开了战术上的角逐。刘备驻军,建立了数十屯,绵延七百里,势与东吴相耗,而吴国将领陆逊见状,率军后撤,并不与刘备正面交战。刘备又派出一路军队,以张南为先锋,长驱东南,将孙权的侄子所率领的万余士兵包围在夷道之中。伐吴之战的开端,看起来是有利于蜀国的。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蜀国连营示意图

陆逊的对策与吴国的反击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国大军,陆逊并没有正面迎战,他先是派出了一小队的士兵,与刘备交战,借此了解了刘备作战方式与他的弱点,制定出了一个周密的抗蜀计划。计划共有三点:第一点是固守夷陵,夷陵若是失守了,荆州定然也会被攻破;第二点是刘备安营扎寨的位置有违地利,以火攻可以轻易攻破。第三点则是安慰孙权莫要担忧,与蜀国交战,不能输了士气。

六月,经过了周密的计划,陆逊决定不再固守,率兵反攻刘备。陆逊先命令一队士兵,进攻刘备的第一座大营,用来试探刘备军队实力,观其营寨设施。以一队士兵与刘备的大军交战自然是惨败而归,不过虽然先锋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但是陆逊却从中窥出了端倪,他命令士兵各持火把,以火攻之,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攻破了刘备。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志》中记载:"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在陆逊的率领之下,吴国全军出击,齐攻猇亭,与刘备的军队交战,一连攻破了蜀国四十余座大营。刘备惨败而归,主将张南、沙靡柯战死,将军杜路、刘宁等被重重围困,无奈之下只得投降了东吴。刘备退守马鞍山,陆逊率军紧追不舍,将其团团围住。刘备趁夜黑率兵突围,向西北方向逃走,才得以脱身。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白帝城托孤

蜀败吴胜的原因

纵观夷陵之战全局,刘备的失败,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刘备与孙权本是同盟的关系,但是他指使关羽攻打吴国,撕毁了盟约,与东吴交恶,在己方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时,便与东吴撕破了脸皮,致使东吴不得已之下向魏国称臣,发动了对荆州的攻击。关羽在荆州地区陷入了苦战,刘备知晓后却没有及时的派兵支援,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被杀,沿江战略要地也一并归东吴所有了。

由于刘备的失误,关羽没有得到支援,兵败被杀,而蜀将孟达投降了魏国,荆州北三郡被魏国所占据,曹操虽然没有占据汉中地区,但是魏国的军队依旧把控着陈仓一带,随时可以再度出兵,因此,刘备不能将所有的兵力都派出来讨伐吴国,不敢把骠骑将军马超、镇北将军魏延调往前线。如此一来,蜀国便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局面之中。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陆逊率兵

《册府元龟》中记载:"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大帝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

讨伐吴国的战争,刘备的决策是有失误的,军师诸葛亮也难逃其咎,诸葛亮知道蜀国与吴国的兵力不相上下,谁胜谁负不能断定,但是他没有劝谏刘备三思而行,因为他想将荆州地区再度收回,他知道想要凭借此次战争,击溃东吴是绝不可能的,但是他认为,此次战争最少可以得到几处城池,不料想却落得了惨败而归的局面。

“失了盟友,没了大将,身死名败”,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的元气

夷陵之战

评价

关羽没能守住荆州,被孙吴所杀害,刘备便要为二弟复仇,但他听到曹丕已然登基称帝,便又开始举办自己的称帝仪式,草草地完成了必要的诸多程式之后,方才调动军队,按照一厢情愿的原则作了初步的战争规划,任命了左右大督、先锋及各部将领,便匆匆出兵了。可见,他集中起来的以步兵为主的的军队并没有经过认真地训练,特别是没有经过乘船水上作战的训练,从素质上说,虽非乌合,但乏机动作战的能力。

而且伐吴之时,在谋士方面,法正已死,孔明被留在了蜀中,刘备的军队之中并没有人能为他出谋划策,在刘备的伐吴军队之中,只有黄权稍微通宵谋略,但刘备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武将方面,黄忠早亡,张飞在发兵之前也被杀害了,马超、魏延需要驻守北方,防止魏国的军队来犯,赵云没有随行,这一次伐吴之战,没有一位名宿大将随征。

刘备的军力本就不多,汉中必须布以重兵防魏,又要分散出部分兵力,所以刘备伐吴的可用兵力,倾其所有,大约也只能调集四万余人,最多不超过五万人。单从蜀汉和东吴的兵力上看,东吴也有着近五万人,双方基本是持平的,

但是在刘备眼里,陆逊仍被看作是不谙军旅的年轻人,所以他没有过多的忧虑,刘备没有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错把劣势当做优势,缺乏应有的应敌之变,最终落败。

自刘备谋划着撕毁盟约,进攻吴国时,孙权也在计划着如何将荆州收入囊中。吴国发兵进攻荆州,关羽不敌战死,长江水域和周边沿岸的战略要地,已然完全被东吴所掌控了。刘备想要伐吴,只能沿江布兵,连营驻扎。但长达七百里的营寨,蜿蜒如同长蛇一般,无疑是使得本就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另外,曹丕趁蜀吴争战之机,接受孙权称臣,封权为王,在客观上等于支持了孙权,制约了刘备。由此可见,孙权之胜,胜在刘备的制军之误。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