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舍,才有得

文 | 銅豌豆(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人生是一場大火。我們每一個人唯一可做的就是從這場大火中多搶救一些東西出來。——比爾﹒蓋茨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在學習如何獲得,獲得知識,獲得朋友,獲得關愛,獲得金錢,獲得地位。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舍與不捨之間徘徊。

因此,學會如何捨棄至關重要。

01 有時候,舍是一種技巧

前不久,我的學生阿迪在一次演講比賽中失利。

系裡海選賽和校區晉級賽,阿迪都以絕對優勢晉級,半決賽中有三個人與他一同晉級總決賽。

總決賽時改變了規則,增加了英語演講環節。上午宣佈選題,下午比賽,採取先英文後中文的雙語演講形式。

阿迪的英文口語並不是很好,於是將演講稿寫好並翻譯之後,就將為時不多的時間都用在了練習英語演講之上。

即便如此,他的英文演講與其他選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因為沒有花時間來鞏固中文演講,他的語感和情緒都練得不太到位,導致他擅長的中文演講效果比預期要差很多,最終以0.03分之差敗北,無緣前三甲,非常可惜。

學會舍,才有得

其實,明知英語口語是自己的短板,在短時間內絕對不可能取得太大的進步,就應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中文演講上。

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一個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以取得驚人的成績。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應。

可是,阿迪卻忘記了這一點,始終想著如何彌補不足,而沒有考慮到,如何讓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生活中,我們做事時,很容易和阿迪一樣,總想要面面俱到,做到細大不捐。

但是,在能力有限或者時間有限時,這樣做反而會壓制自己的優勢,出現做多錯多的情況。

如果我們先捨棄不會的部分,確保將會做的部分做精,再用餘下的時間研究不會的部分,自然就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02有時候,舍是一種能力

有一段時間,我跟大寶關係非常僵。

看見別人家小孩在舞臺上鋼琴彈奏得行雲流水,我非常羨慕,因此,也給大寶報了一個鋼琴班。

有心理學上,我這種做法有以下幾個心理特點:

一、追求認同感:認為我和孩子時一家人,我們應該追求一樣的價值系統。

二、投射作用:把自己認同的加諸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也會認同。

三、自我價值證明:希望自己對孩子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存在。

四、交換原則:絕對自己對孩子付出,孩子也應該有所“回饋”。

究其根本,我當時沒有好好愛孩子的能力,只是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依附。

大寶原本不願意學,在我的威逼利誘之下,剛開始幾節課並沒有排斥。

可是隨著曲目難度增加,她漸漸有些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到了要上鋼琴課的時候,她就磨磨蹭蹭地不想出門;回家讓她練琴,她也推三阻四。

有一次我忍不住對她發脾氣,她才說道:“我對彈鋼琴不感興趣。你要是給我報個繪畫班,我肯定好好學。”

想著交了一年的學費,怎麼著也把這一年學完了再說,於是嚴令她每天回家必須練40分鐘的鋼琴。

她見我沒有答應她的請求,開始用行動抗議:早上和中午吃飯像小鳥啄食,也不管我這個要送她上學的人急得直跳腳;放學了在樓下磨蹭著不按時回家;做作業開始拖拖拉拉。

我急起來發脾氣,她也開始對我大吼大叫。

眼看我們由原來的母慈女孝變成一對仇人,我開始反思,自己確實沒有照顧大寶的感受,於是放棄讓她學鋼琴,轉而讓她畫畫。

學會舍,才有得

《臥虎藏龍》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但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但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接下來的四年,她從來不因故缺席繪畫課,而且不僅積極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自己還時不時的畫幾筆,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心理學家朱文博博士表示:“很多家長並沒有試著去發現孩子,去讀懂孩子。家長命令式的要求孩子學這學那非常簡單,而孩子們需要的肯定和積極回應,很多家長做不到。”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某件事或者某些人付出了一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發現持續下去只會徒勞無功時,卻因為捨不得之前的投入,而捨不得抽身。

卻不知,繼續下去,會陷入持續投入卻無功而返,陷入更深而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當中。

如果我們在發現問題的那一刻,就捨棄前期投入,及時止損,重新出發,後期即便不會更好,但也不會陷入更壞的境地。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

有格局的父母都懂得,放棄自己強加給孩子的“興趣”這條魚,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成為最好的他/她自己(得此熊掌)。

03 知道為什麼不捨得“舍”,才能真正做到“舍”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時間、費用或精力等投入。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捨不得放手,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

考試中的學生覺得自己學得那麼刻苦,不允許自己將難題捨棄,以至於耽誤時間,失去太多做簡單題的時間;

幾年都沒有穿過、用過的衣服物品不捨得扔,以至於滿室狼藉;

一段破滅的感情始終無法釋懷,以至於無法開啟新的生活。

因為是我們經過付出才得到的,所以我們不允許自己在這個領域裡有損失。

但是,如果始終受到過去的投入影響,就很難做出最佳決策。

畢竟,過去的投入只是造成了如今這個結果,已經發生,不可挽回;但是,當前要做出的決策卻關係到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和產生的結果。

一味地關注“可能失去”的部分,會讓我們過多地把精力放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最後反而會失去更多。

學會舍,才有得

古語云: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手若不鬆開,如何握住新的東西?

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允許自己成長,就允許自己失去。

一個人能收穫多少,最終還是取決於,他看到了多少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

銅豌豆,一位我以我手寫我心的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