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精益是精益生產的簡稱,它是一種管理哲學,至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總結,而且還在繼續演變。人們從不同角度去解讀它,從而讓它變得很複雜,難以理解,甚至被神化,它正在將我們的企業帶入歧途。

筆者不希望把精益說成是一種管理哲學。哲學的東西太過高深,一般的企業管理者不太容易理解,反而容易出現誤解,導致方向性錯誤。

如果把精益說成是一種指導思想可能更容易讓人理解。實際上它就是一種指導思想,一種讓企業如何進行經營管理的指導思想。如同解放戰爭初期的農村包圍城市這種戰略指導思想一樣。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精益作為一種指導思想,代替不了管理,解決不了具體的管理問題。

企業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和生產計劃管理、倉儲採購物流管理、品質技術管理、風險控制、企業戰略等都有其固定和獨特的管理模式,這是精益代替不了的,它只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方向性指導,並不能解決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問題。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精益思想自古就有,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只不過是換了個概念而已。

勤儉節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益倡導的消除浪費來源於勤儉節約。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少投入、多產出,在精益二字沒有提出之前早就有了。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精益二字並不高深,不需要過度解讀和誇大。

“精”就是“少”,“益”就是“多”,就這麼簡單。從成本管理的角度理解,就是少投多出,也沒有那麼複雜。在倡導管理簡單化的今天,精益的過度解讀會讓企業走向歧途。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精益的解讀被過度誇大,被複雜化了。

精益的“少”指的是什麼,“多”又是指的是什麼,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解釋。而要實現“少”和“多”,因為理解的不同,其實現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精益就是這樣被複雜化的,完全沒有必要。

比如,多品種(多批次)少批量是一種精益理解;多設備少人力是一種精益理解;多流動少庫存是一種精益理解;多效率少浪費是一種精益理解等等。作為企業管理者,這些都是管理皮毛,盡人皆知,早已有之,只不過被搞精益的總結出來,冠了個精益之名而已。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精益不是萬能的,有時甚至被誤解誤用。

有的企業實行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方式;有的企業加大投資實現自動化生產,以此代替和減少人工;有的企業實行嚴格的庫存管控,強化現金流動性;有的企業拼命尋找浪費源,竭力提高產出率。

這些本身並沒有錯。但這些是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符不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有人說,庫存是萬惡之源,是一種浪費。如果沒有庫存,企業可能無法運轉。沒有量化標準就稱庫存是萬惡之源,是一種浪費,太過武斷。

有人說,用機器代替人力,即可以減少對人的依賴,減少人力成本,也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如果經常性的設備故障,可能還不如人工效率高;可能減少了人工成本,但設備維護成本一定就比人工成本低嗎?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好像是減少了對人的依賴,那只是在量上減少了對人的依賴,但在質上卻增加了對人的依賴,對設備維護人員的技能要求明顯高了,而且依賴程度更大,一個人離開,整個車間就可能關停。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凡事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論。企業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死搬硬套。

說了這麼多,精益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控制成本和增加利潤。“精”就是控制成本,“益”就是增加利潤。前者主要從管理角度出發,後者主要從經營角度出發。這符合企業經營管理的邏輯。“精”如果沒有利潤,那是徒勞;“益”如果沒有錢賺,那才是浪費。

不要被精益所迷惑,更不要讓精益將企業帶入歧途

所以,我們不要過度解讀和迷戀精益。記住這兩句話就可以了:從管理角度控制成本,從經營角度增加利潤。這是企業管理的樸素思想,做到這兩條,有沒有精益又何妨。至於如何實現,那是方法和工具的問題,精益本身解決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