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错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很多父母认为“教育”=“打骂”

,孩子做错事情了,就打骂孩子。但是,这样做往往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论杀人狂魔的养成

历史学家罗伯特·怀特曾在《精神变态者之神》中分析了希特勒性格养成的原因,其中,希特勒的父亲属于“暴力狂”+“酒鬼”的结合,动辄对自己的妻子打骂,在这种暴力环境中中长大的希特勒最终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对“4·20特大袭警案”中的罪犯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几乎都有相似的经历,即父亲经常对自己或者其他家人拳脚相加,至死,杨杰都活在对父亲的仇恨之中,无法释怀。

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错了

最终,他们走向极端、走向罪恶,而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心缺少爱的温暖。

暴力像种子一样悄悄地在内心发芽,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结出“恶”果实。

父母的爱真的有那么重要?

2019年8月25日播出的最新的一期《等着我》有一位寻找自己父母、渴望父母拥抱的名叫曾有娣的女士,离家将近40年、事业有成的她却有着难以解开的心结——从小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为了讨好养父母,她从不撒娇、特别能吃苦,但是却不幸福、缺乏安全感,始终与养父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所以,她来到《等着我》,即使父母抛弃了自己,她也会原谅他们,因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没有爱,哪有孝?

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错了

《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表明“孝”本是孩子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赡养父母,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法律上的义务与责任。

而孩子为什么愿意赡养你?

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孩子爱与教诲。

如果彼此没有感情,即使孩子给与父母锦衣华食,恐怕这依然不是父母想要的晚年生活吧。

所以说,父母爱的教育真的很重要,那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找错了方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错了

如何理解“棍棒底下出孝子”?

大多数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俗语来自韩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如果真的来源于此,那么与“棍棒”相对的就应该是“慈父”。

而在我国古代讲求“严父慈母”,那么严父与慈父的区别真的是“打不打孩子” 吗?

当然不是,这句话应把它理解为:父亲要严格的对待孩子,要赏罚分明,而不是把孩子当做玩具,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父母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错了

“教育”不等于“打骂”

即使你是一位严父/母,也不应该家暴孩子。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爱的教育”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父母对待孩子,不应该“溺爱”,更不应该“缺爱”。

李跃儿曾说:“爱,一定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这样的爱才有价值,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能够过得幸福,可是当你将棍棒伸向孩子,是否意识到你正在悄悄地剥夺孩子爱与被爱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