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歲歲清明今又至

清風一束祭故人

疫情特殊有新規

別樣清明一樣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故鄉的情感、對先人的懷念也日漸濃郁起來。近幾年,每年都從深圳驅車往返千餘公里為先人掛親。現將幾年經歷過的掛親記錄如下。

一、掛親前的物品準備

每次掛親之前的準備工作~首先先去市場買上一小塊肉不切回家煮熟,買上一隻活雞宰殺後全雞弄熟,再加上一條鮮魚~如此三鮮齊備;其次是買些土法打孔的土紙,名曰紙錢,買幾根紅色蠟燭,一束香,但所謂的"親/青"是不可或缺的。"親/青"是一串花花綠綠的紙剪成的,通常掛在用一根竹竿或樹枝上端,下端插入墳墓土中;第三必備的是鞭炮,多少不限,500響至2W響不等,如果是新親(即逝世的前三年),也用盒裝禮炮的;第四必備的是水酒一盅加杯子三個;第五是砍柴刀鋤頭若干把。如此準備之後,便可以出發上山了。

二、掛親儀式全程回放

一行人一路上歷經艱辛浩浩蕩蕩往山上進發,找到祖墳~這很不容易,尤其是好幾代之前的祖墳,山高林密,這時砍刀發揮作用了,披荊斬棘,所謂逢山開路,即指此景。來到墳前,首先清除雜草叢生的墳頭,用鋤頭將墳墓四周的地挖出一條排水溝,並將新土倒在墳頭上夯實。然後把供品三鮮奉上,用案板盤擺放墳頭正前面空曠地上,有些還安放有祭祀臺,三個酒杯倒滿清酒,插上點著的蠟燭和香火,把帶來的親系在備好的竹竿或樹枝上端,下端使勁插入墳墓中部最高處。此時,一切就緒,全體掛親的人對著墳頭跪拜,由領隊長者一邊倒灑清酒於墳頭之上,一邊唸叨對先靈的祭奠之詞~如“我不肖子某某攜家人兒孫等一同前來看望,望您老在九泉之下安息並保佑子孫後人康安萬世順昌”的話,此時,在場的家人想起先人在世的音容笑貌,傷心哭泣乃至啕啕大哭者不在少數。此種狀況,女性較多。傷心之處,也有長跪不起者,良久,才由同行親人勸起攙扶而行。禮畢,燃放鞭炮。離開之前,再次雙手合十作揖。整個儀式便在這種肅穆莊重而又悲壯的氣氛中結束。

三、宗族文化及其歸宗情結對中華民族及發展的傑出貢獻

中華民族之所以綿延數千年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即便散居於世界各地相隔千山萬水的華裔,也會在清明前後遠涉重洋回鄉祭祖,其景其情,無不令人動容。正是由於華人的這種"葉落歸根"的歸宗情結的世代傳承,龍的傳人"精神深深地根植於每一位華人的心中。炎黃子孫的血脈才得以傳承至今且不斷髮揚光大。

四、望嶽山~陳氏家族之祖墳所在地~陳氏家族之先靈安息處。

我的家鄉系古之寶慶東路今之湖南省新邵陳家坊鎮。當年東路富商雲集,財甲一方。望嶽山是我們當地除龍山之外的第二高峰。晴朗之日,視線可達五十里開外的邵陽城區東塔公園內的東塔,是一塊風水寶地。家鄉的小河發源於龍山,是邵陽母親河邵水上游支流之一,河上的風雨橋"踏水橋"上古楹聯更是聞名遐邇。

上聯是

聚龍山靈氣築萬載通途澤恩鄉梓

下聯是

借望嶽慈光興千秋偉業智啟後昆

父親離世前有個心願,安葬老家,魂歸故里,陪伴爺爺奶奶左右。作為後人,我們能做的是儘量滿足他的遺願,而且當時也只是提倡火葬。先母先於父親幾年去世,其時與外婆同葬於新邵縣城七O三廠後面的譚婆坳的一座小山上。但為了父母合葬一處,當時不得已將母親之墳移至二十公里開外的陳家坊。其中值得一提的小插曲~當時譚婆坳當地村民在幾個年長者帶領下集體出面阻撓。理由是遷移它處是瞧不起此地風水。後來,好在舅舅與幾個幹部出面及時溝通,避免了一場爭鬥。因為當時,我們老家也去了好幾十個人,認為不準遷墳是對陳家的不敬。

好事多磨,父母終於得以魂歸故里,長眠於他們的出生之地。父母的墳位於祖父母墳的下方,因此他們也能日夜陪伴著他們的長輩與先靈。而作為後人的我們,也可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了。

五、今年的清明祭祀

由於疫情,家鄉當地政府發佈了文明祭祀的臨時規定。我們也只能以清風一束,遙祝遠在天國的父母及列祖列宗先靈安息。也保佑我們子孫後人一生安康吉順。祈願華夏早日度過疫情祖國日益強大昌盛繁榮。

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父母生前為數不多的合影

~攝影 邵陽市雙清攝影社

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祭祀儀仗隊~攝影 作者

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望嶽山上的涼亭~攝影 作者

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家鄉的風雨橋~踏水橋

作者攝影

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望嶽山鳥瞰

清明時節話掛親#別樣清明#地域風情#

金黃色的油菜田~友人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