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自媒體會不會導致下一次互聯網泡沫?

吃素的大老虎


不會的,這兩年迎來了自媒體的創業熱潮,越來越多的個人以及團隊從內容創業中站穩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那麼真的是如此嗎?

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自己對自媒體的看法,以及未來自媒體可能發展的趨勢。

人們習慣的改變

大家越來越依賴互聯網接收資訊、學習技能,因此訂閱了一個又一的自媒體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商業,這點不管是在線下還是線上都是一致的。

所以出現了微商,在朋友圈上刷屏做各式各樣的廣告

當大家已經習慣每天刷頭條、看新聞,就有一批人開始為頭條生產新聞內容,開通廣告與頭條分成。

廣告效果越來越差

為了爭取客戶,廣告的花費隨著水漲船高,對商家來說廣告的競爭對手多了,投入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而且隨著接觸的廣告越來越多,大家已經越來越精明,不再單純的相信廣告主的一面之詞。

客戶的爭奪

當商家取得的產品成本大同小異、廣告成本也差別不大時,競爭的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客戶的取得成本,以及維護客戶後產生的後期收益。

所以在這一輪的競爭當中,比的就是品牌的打造了。

維護老客戶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產品的服務質量,並藉由市場的口碑傳播,吸引新客戶

那麼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新客戶的同時打出自己的品牌呢?

比起大量的硬廣告以及騷擾式的推銷,這時運營自媒體、積累粉絲將會是更有效的做法。

自媒體運營與廣告的差異

以往商家打廣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銷售產品,當受眾看到廣告時只有”離開”以及”成交”兩條路。

因為許多潛在客戶並不會在第一時間立馬成交,他們更傾向於保持關注。

這時自媒體運營更多的作用不是銷售產品,而是”建立品牌”。

而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以及資訊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除了能讓培養受眾成為粉絲之外,同時透過粉絲的轉發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受眾以及潛在客戶。

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商家比的是效率、規模以及成本壓縮

當商品的取得成本與廣告成本都趨於一至時,比的是服務與品牌。

而自媒體對商家來說,無疑就是最好的品牌打造利器!

甚至有些自媒體的品牌價值遠高於商品的實際價值,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接個一個自媒體能夠產生這麼多的商業利益了。

自媒體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德一藝術


自媒體從最早的blogger開始,也就是從文字作為載體,出現。後來,發展到現在,有了短視頻,而視頻也就成了新的內容。

回答你的題目,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泡沫,還是不泡沫,取決於內容

自媒體不論形式怎麼變,能夠活下來的一定是content,內容。這是自媒體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很多找營銷推廣的合作伙伴,被營(吹)銷(牛)得天花亂墜的content marketing,說的騎其實就是基於你的內容進行的精確推廣,因此,如果你覺得沒有效果,應該想想是否是你的內容本身有問題?

結合這個話題,分享一小段我在我公眾號聊B站內容,希望能夠回答你的困惑,如果能有所啟發,那自然是更好了

B站

在寫本文之前,凱撒原來的計劃是想寫快手和抖音的對比,通過短視頻紅利作為切入點。當了解一定內容之後,突然意識到,快手和抖音只是這個廣告變現往內容變現的成功案例,與其單純的去探討這兩個平臺的差異,不如進一步分析這兩個商業現象的內因。

結合我們前文中提到的兩類群體:我們應該如何給B站進行定位?

首先,B站具有天然的適合第二類群體發展的土壤。瞭解過B站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B站上UP主發佈的內容都有這麼一個特點:視頻能夠做到把一個複雜的現象,問題,或者是知識通過視頻的方式解釋清楚。這種內容形態是不同於抖音或者快手這類幾十秒,1分鐘,甚至2分鐘的短視頻的,注重的是內容本身的深度,而非娛樂性。我們看刺激性特別強的視頻通常是不會去轉動視頻的,我們看抖音或者快手的時候是不需要橫屏長時間看的,娛樂性和即時性是短時間的,消費完也就完了。而橫屏的體驗通常是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投入長時間注意力,去消化的,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對於內容的追求不同,決定其本臺本身的屬性。

其次,B站具有發展成為非娛樂化導向的內容平臺的屬性,而這類平臺的競品,凱撒能夠想到的是國外著名的Youtube:TA們都屬於適合於打造針對某一個話題進行深度討論的長視頻。

Youtube會有很多很專業的視頻,比如航天器的構造,比如亞馬遜流域的叢林生態,比如最新信息技術的原理解析等等,而這些內容似乎和一個地區的互聯網技術的發達程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發佈者是否有對應的內容進行發佈,對於內容創造者有很高的要求;

另外,平臺也需要提供相應的激勵機制去刺激發布者去發佈。

傳播性和專業性是可以很好被結合的

不論你是第一類的傳播者,還是第二類的內容創造KOL,其實都離不開傳播的作用,即便你是一個優秀的KOL,也需要傳播的力量讓你的內容被接收。因此,平臺的作用是做好傳播性,而KOL要做的事情是專注你的專業。

比如,得到,得到會嚴格控制KOL每一期輸出內容的時間和長度,這是基於對用戶習慣的瞭解而設計的,因此,KOL將內容輸出之後,需要提供給編輯,由編輯去做剪輯接,以保證輸出的質量。這個過程,其實專業性和傳播性,如果能夠得到一個統一的話,會發揮其價值。很多人說得到上都是消費性的快餐,不能稱之為知識,其實不然,能夠做到在固定時間的限制下,去控制內容的輸出,把一個內容講清楚,除了得力於KOL自身的專業功底外,離不開得到這個平臺和平臺編輯;試想一下,香帥的金融公開課,如果沒有得到對內容進行把關,讓香帥自己去錄一堂同樣時間的課程,估計可聽性或可讀性會大打折扣。

這裡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第二類群體要實現其商業價值,需要僅僅一個KOL是不夠的,更多的是需要一個團隊(內容輸出+技術編輯)

抖音上也有這種MCN的幕後團隊,負責視頻的拍攝,內容處理和剪輯。鑑於抖音上的內容比較短,且內容其實相對固定,即內容本身對於後期團隊的要求並不是太高,這也是為什麼你們會發現抖音上很多不同的人都在發同一個段子:流水線的稿子,播主看一下就可以直接開始了。而對於需要推出一個10分鐘,甚至10分鐘以上的視頻來說,B站或者Youtube上的KOP是沒有辦法看一眼稿子即可複製的,需要他們投入精力去推敲內容


凱撒SHUO


首先,我們要明白互聯網泡沫的意思。廣義的互聯網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 狹義的互聯網泡沫就是過高估值的部分就是泡沫,互聯網泡沫就是說市場對互聯網產業估值過高。然而現在的自媒體很大部分的人沒有真正的做到原創發表。很多為了當前的利益選擇視頻搬運,剪輯。和進行很多小號去重複發表,還開設課程來進行割韭菜收學徒進行大量的操作,這種行為就是估值過高,因為簡單,出品的量會很大。所以如果自媒體還一直這樣下去也肯定會變成泡沫產業。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堅持原創。大家發揮腦想象力去創作,創新,那這個就不是泡沫經濟,是真正的良性發展的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