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的中心思想?

前星辰大海


今次新冠病毒傳播再次驗證了《黃帝內經》“治未病”觀點的先進性及正確性,中國的防控拱施深得“治未病”的精髓,國家的防控經驗值得借鑑與學習。“群體性免疫”不防控的觀點估計會淪為反面教材。


向光明


“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中,如果將前後文連在一起讀,意思就非常明瞭了:“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顯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預防”疾病。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沒有發生傷害的時候就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中醫強調的首先是養生,其次才是醫生。因此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這是中醫和西醫在邏輯上的核心差異。

當然,這不能是一句空話,必須要有實現的可執行方案。因此,這句話是出現在《黃帝內經》的第二篇的結尾部分的。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因為《黃帝內經》也擔心大家質疑這個思想的可執行性,所以先說執行方案,最後才拋出核心觀點。

《黃帝內經》認為要預防疾病首先是要了解我們自己身體由生到衰的節奏和規律,因此:《素聞》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先告訴我們在性激素的盛衰的維度上,人體是如何由生到盛到衰的,當然咱們老祖宗不是說“性激素”而是說“天癸”,他提出了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生長週期,男子以八歲為一個生長週期。每個週期天癸的變化所對應的經脈已經身體表徵的變化。

其次,要預防疾病我們還需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變化對於我們健康的影響。

《素聞》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中講的就是四季天地之氣的變化以及對人的影響。提出了: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的養生理念。然後才在結尾說了那句家喻戶曉的名言。當然還不止這些,《素聞》的第四篇《金匱真言論》中對於四季(也可以說五季)、五色、五穀、五畜、五氣對於健康的影響做了更深入的闡述。

生活環境還包括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徵、物產特徵所形成的飲食起居對於健康的影響,於是《素聞》的第十二篇《異法方宜論》中告訴我們生活在什麼地方的人容易得什麼病。

還不止這些,下篇《靈樞》中的《天年》一文又告訴我們五臟氣血以十年為週期的盛衰過程。

因此,“不治已病治未病”應該是中醫在身體健康的全局觀的指引下所形成的一個系統養生的核心綱領。


騏說


現代醫學的“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與此有何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