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患抑鬱的越來越多?卻不敢承認?

記憶女神


那麼怎樣就是抑鬱症呢?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這麼說的:

抑鬱發作:

重性抑鬱發作:

以上有兩個關鍵詞:心境低落、持續2周以上。尤其是後者是很重要的,必須是持續的低落症狀才能考慮是否抑鬱發作。


在抑鬱症的心理研究與矯治這本書中講到了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和附加症狀。

核心症狀在於:

(1)持續2周以上的心境低落,即感到憂傷、悲觀和絕望,覺得生活沒意思、鬱鬱寡歡、沉溺在痛苦情緒中無法自拔,可能還會出現焦慮、易激動和緊張不安等症狀;

(2)興趣缺乏: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以前覺得有意思沒意思的現在都覺得沒意思,提不起興趣,不想去做,常常表現為疏遠親友、迴避社交。

(3)樂趣喪失:亦即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主要表現在情感上,一是體驗不能,簡單來說就是該高興的不高興,該悲傷的不悲傷,沒啥感覺;二是表達不能,就是能夠體驗到情感,但是無法用言語和動作表現出來。

以上三個症狀可能會一起發生、互為因果,但也可能會各有程度不一。

附加症狀就包括心理症狀:焦慮(緊張、注意困難、記憶不良、敏感、胸悶,呼吸困難、頭痛、顫抖等等)、過度自責、幻覺或妄想、自殺觀念、思維遲緩、缺乏對自己當前狀態的清醒認識以及軀體症狀:難以入睡或早醒(提前一兩個或幾個小時)、食慾下降(體重一個月下降5%)、性慾減退、持續的疲乏無力、早晨抑鬱的程度更深等等。


下面加入一點科普成分和對比說得更清楚一點。

1.抑鬱不等於就是抑鬱症。抑鬱症是通過各種方式確診了之後,符合嚴格的診斷標準的心理障礙,而很多人理解中的抑鬱症其實是抑鬱情緒,這兩個光是聽名字就知道是不一樣的,關於抑鬱情緒,我覺得這個答案寫得很好,直接附上來:抑鬱情緒對人有什麼意義?

2.抑鬱是心靈的感冒嗎?是,但也不是。說是感冒,是想說它的發生很正常,就好像感冒一樣。但是感冒會讓人生活障礙人際障礙嗎?抑鬱症是真的會。所以不要因為這個比喻就隨便輕視抑鬱症。

3.抑鬱症目前並沒有統一認定的沒有爭議的診斷標準,其病理基礎也還不清楚,因此而產生的問題很多。


4.那怎樣就不是抑鬱症?(以下參考抑鬱症的心理研究與矯治這本書)

抑鬱情緒不是抑鬱症,焦慮不是抑鬱症!

焦慮是主觀的內心緊張不安,是對未來的可能事件的過度擔心,在觀念上是不確定的,而抑鬱症是既定的某種喪失,在觀念上是確定的。


並且焦慮對人是有保護性意義的,焦慮會鼓動你去採取預防措施,也就是說,在焦慮狀態下你可能會覺得如果我再不採取措施,事情就會變得很糟糕。但確實,抑鬱症的人也會有焦慮症狀,就是因為這樣才產生很多誤會和混淆。


神經衰弱不是抑鬱症!因為輕度抑鬱常常會有頭暈頭痛無力和失眠等症狀,所以會被誤以為是抑鬱症,但很明顯的是神經衰弱可能是因為長期緊張、用腦過度等因素引起的,而且患者自知力良好,意思是患者對自身當前狀態仍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強迫症不是抑鬱症!兩者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兩者誰是原發性的和誰佔主要地位。強迫症會引發抑鬱心境,抑鬱症患者也可能會有強迫症。另外,抑鬱症是發作性的障礙,而強迫症是慢性的,而且後者與人格有直接聯繫,前者則不與某種人格有特定聯繫。


疑病症不是抑鬱症!疑病的一個表現就是患者對自身健康的過分關注而產生疑慮,即使由醫生解釋後仍然排除不了的疑慮,而抑鬱症患者常常會有疑病的觀念,但這往往不會佔主導地位。


抑鬱症還需要與一系列應激相關障礙分清楚,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適應障礙、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也稱躁鬱症,也可以說是抑鬱症的一種吧,暫時不詳細說,以後有機會再深入解釋)、持續性心境障礙如環性心境障礙、惡劣心境等。


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必須講清楚:

就是居喪反應不一定就是抑鬱症!


居喪反應就是失去親人的悲傷反應,在我看來其輕度狀況也包括失去戀人的情況,它是一種正常的悲痛反應,居喪者會常向周圍人敘說悲傷心情,會有輕微的負罪感和體重減輕、睡眠紊亂,這些症狀的強弱還應該與本人性格以及實際情況有關係,這種反應一般只要轉移注意力就可以逐漸擺脫,2個月內嚴重症狀會消失,1年內情緒會逐漸平穩。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認為,居喪反應在2個月內沒有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和無價值觀、自殺觀念、精神病性症狀和運動遲滯等嚴重症狀,就不能診斷為抑鬱症。


我們都承認我們這世界同時存在物質和精神,在這裡我們把物質具體為我們的身體,精神具體為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身體會出毛病,會感染會生病,那麼精神為什麼就不會?


精神作為一種存在,同樣也會出問題會生病,我們對此的歧視和偏見,講道理來說,就是毫無道理!!!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


這裡說的“我”是指患上抑鬱症的人和知道身邊的人患上抑鬱症的人。有病就治病,別拖著耗著,對於覺得自己患上了抑鬱症的人,先好好了解抑鬱症是什麼東西,看看它到底是怎樣的,以謹慎的態度來對自己作初步判斷,每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一樣,一切都要基於對抑鬱症的知識和思考以及對自己的瞭解來做決定。

快感缺失(Ahedonia)一直以來都是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下文簡稱MDD)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但是最近卻有一些研究發現MDD患者的快感缺失好像並不是原來理解的那樣子(Pizzagalli et al., 2014),也就是說,原本認為同樣做一件會帶來快感的事情,跟普通人相比,MDD患者做完這件事情之後不會覺得有快感。而最近的研究卻發現MDD患者做一些會帶來快感的測試任務,也會表現出標準的享樂主義的評價(Treadway et al., 2011)。因此,MDD患者的快感缺失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與獎勵相關的動機加工出現了問題。說白了,就是MDD患者可能更加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去獲取能夠帶來快感的獎勵,因而表現出快感缺失


這樣的區別就好像是下面這兩種說法的區別一樣:

(1)MDD患者做啥都不快樂。

(2)MDD患者覺得自己做啥都不會快樂

在這樣的快感缺失概念背景下,我們似乎就可以理解MDD即使接受了抗抑鬱治療仍然會出現的慢性長期性和複發性,因為MDD可能就是缺乏對獎賞做出行為調整的能力,也就是說MDD患者即使在聽到做這件事情有獎勵的情況下,大概依然會無動於衷。有一項證據就是,當普通人接受了藥物處理後,減弱了

多巴胺能的信號發出,他對於獎勵也會變得遲鈍起來。因此,MDD可能是難以對面前出現的獎勵做出適當的反應的一種障礙,從生理層面來說,可能是由於多巴胺能信號發出的降低所導致的。

在MDD患者做強化學習任務時(強化學習是指在被試學習過程中,給他一些反饋與獎勵,來探究其學習的機制) ,很多研究發現,多巴胺與獎勵期待行為和基於獎勵的決策行為都有很大的關係,表現為MDD患者在為了獲取獎勵而付出努力的意願和期待都會更加弱一些,與此同時還伴隨著多巴胺的異常。在這裡舉兩個研究作為例子:一是Treadway等人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一些要付出努力的獎賞任務中(如分辨EEfRT和effort),要求被試選一個低努力低迴報的任務或者一個高努力高回報的任務,比起控制組被試,MDD被試更不願花費高努力去尋求高回報,而且他們在做基於獎勵的決策時,更不擅長去利用獎勵的大小和概率這些信息;二是Rawal等人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著更高抑鬱風險的被試(因為他們家庭中有人患過MDD,因為MDD有遺傳性,所以這樣的人比沒有家庭MDD歷史的人患MDD的概率更高一些)在賭博任務中更不願意去尋求獎勵。

除了上面所說的生理學和行為上的證據之外,還有腦成像的數據也證明,MDD患者確實在獎勵加工迴路上出現了異常。比如MDD成年患者的獎勵期待行為伴隨著較弱的殼核活動,另外在面對偶然會出現的獎勵時,尾狀核、伏隔核和前扣帶回的活動都比控制組更弱一些(Pizzagalli et al., 2009)。最近的研究表明,腹側紋狀體活動的減弱可能是MDD的一個風險因素,尤其是對於一些家族中有罹患MDD歷史的年輕人,即使他們可能至今從未出現過抑鬱症狀,但其患病風險卻是比較高的(Gotlib et al., 2010)。在研究MDD症狀的時候,也常常會發現腹側紋狀體活動的明顯減弱。另外很值得我們關注的一點是,這種腹側紋狀體活動的減弱還具有預測年輕人2年後是否會抑鬱症病發的潛力。而且ERP研究(即腦電波研究)也發現,背側前扣帶回和紋狀體區域的反饋相關負波(FRN,一種被認為是在對獎勵是否會出現作預測而失敗的時候引起的ERP偏移)的減弱也可以在年輕女性身上做出這樣類似的預測(Bress et al., 2013)。

另外一組證據是,在一些與獎勵聯繫的強化任務中,伏隔核、前扣帶回和腹正中前額葉(vmPFC),在健康的控制組中其活動是最強的,而在首次患上MDD的人中其活動強度次之,而在多次復發的MDD患者中其活動最弱(Hall et al., 2014)。

對於上面這一段話可能過於專業性和學術性,如果非要用簡單的三言兩語講出結論來的話(儘管這樣就不是很嚴謹),那就是(1)MDD患者在做有獎勵的任務的時候,上面所說的這些腦區的活動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弱的;(2)對於一些雖然沒有患過抑鬱症但患病風險較高的年輕人(家族中有人患過MDD),在做獎勵任務的時候,如果這些腦區的活動都比較弱,那就有可能在幾年後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因此,這些證據都表明,似乎激勵性、動機和基於獎勵的強化學習的加工變弱是MDD的先兆。而且,如果這些過程的加工變弱(亦即在做這些任務時上述腦區的活動更弱),並與一些加工享樂主義評價的腦區一起出現異常的話,就會導致與獎勵期待相關的聯結更弱,最終導致快感缺失的症狀(Hall et al., 2014)。

絮絮叨叨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支持開頭的論述:MDD患者為什麼總覺得做啥都不會開心?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們實際上去做了之後得不到什麼快感,而是在做選擇的時候確實對於獎勵沒啥興趣(因為其獎勵和動機的加工出現了異常,並且多巴胺信號也比較遲鈍),如果真的去做了這些事情的話,還是有可能得到跟平常人類似的快感的。

因此,如果你是MDD患者,或者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應該多鼓勵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MDD患者,多去嘗試一下新鮮事物,或者任何能夠讓你開心的事情(當然不能是反社會的事情啦),儘量從一些低投入(因為他們確實不想花費太多精力)但卻有實實在在的回報的事情開始。


太師祖


抑鬱嚴重了會精神分裂,所以誰也不願意和抑鬱的人接觸,所以大多數人都會隱瞞,另外抑鬱也會遺傳,誰又敢張揚呢。

其實抑鬱也沒有那麼可怕,主要要有親人的陪伴,親人給予的溫暖比任何人都重要,如果一個抑鬱的病人家裡人不關心,那他很難治癒,或者會加重。

我曾在心裡醫院護理過一個親人,那裡面一個抑鬱患者,家人送來就不管了,也不留人陪護,雖然有各種藥物治療,但是效果不明顯,後來加重了,得了精神分裂,轉科了,很為他遺憾,那麼年輕的一個男孩,可能是正在唸高中吧。

不留家人陪伴,可能是他總是罵人,打人,不敢陪伴,抑鬱的同時還有躁狂,還有分裂,我想家人若是放棄的話,這個帥氣的男孩要廢了。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遠離抑鬱的人,曾經一個病人要一個大夫去心裡醫院捎點藥,可這個大夫直接拒絕了,他說:我不能給你去心裡醫院買藥,別人會認為我有精神病。不知這是一位什麼大夫,我覺得他的人格太次了,這會給那個病人多大的打擊。

所以有抑鬱的人不敢張揚。說來也怕孤獨,怕被歧視吧。


柔芙


不敢承認正是得抑鬱症的原因,也就是接受不了現實而導致自己不停騙自己。而人最要緊的卻正是要從實際出發再行動,否則就全部都是無用功。

自己所能運用的條件就那麼多,此時便更要去珍惜,故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今人則不然,條件有限就以取巧之心求好條件,求的過程用手段,弄不到手就開始罵,這就是仇富之風。很多人沒有“是非之心”,有錢人不管做沒做過壞事通通扣個“不乾淨”的帽子,也就是說這是“有錢”本身的問題。

而內心深處他們又是想富起來的,也就想變成自己仇視的樣子。於是不難看到很多得了橫財的人很快就完了,要麼徹底迷失自己,要麼頻頻被人借債,最終受不了會得罪關係。

內心如此矛盾,內耗如此劇烈,撕裂如此生猛,不抑鬱就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