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文 | 小贞育儿(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本文约2213字,阅读全文约需3分钟)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一旦得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跑来找妈妈。可是我们家长知道吗?孩子这种经常性的主动放弃解决问题,其实是孩子的无助在作祟。

20世纪六70年代,美国的一位名叫塞利格曼的著名心理学家用狗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首先先找一条普普通通没有任何特点的小狗,然后把小狗关到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里,用各种奇怪的刺耳的声音才刺激小狗,然后再给关小狗的笼子接上电,让小狗亲身感受到电流的冲击。起初这只小狗非常的害怕,它在铁笼子里上蹿下跳试图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低地方。

但是,任凭它怎么样横冲直撞翻天覆地。铁笼子没有钥匙是打不开的。慢慢地,这只小狗习惯了每天被关在铁笼子里听到刺耳的声音和被电流电到的感觉。它开始不再挣扎,放弃了生还的希望。这个时候,人们再把铁笼子的门打开,小狗只要一抬脚就能出去了。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可是小狗没有这么做,它依旧躺在笼子里,没有了任何的挣扎。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小狗形成了关于自己的无法改变的看法,它知道无论如何自己是逃不出去了,所以就索性放弃了。而映射到我们家长的身上也是如此,当孩子解决不了难题的时候,我们家长的责骂、施压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和认知,无论自己再怎样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的。

一、孩子主动放弃的背后,是它的无助在作祟

孩子遇到事情喜欢放弃,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行为是指一直在失败或者是遭受到惩罚而形成的任凭摆布,是指通过认知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在的绝望和无可奈何,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的观察,也得到了跟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答案。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就如同实验中的那条小狗一样。如果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奏事做不好,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放弃这件事情,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严重的话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药可救。事实上,这个时候孩子正是陷入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这种想法会让孩子放弃继续努力和尝试下去的勇气和信念,认为自己怎么做也做不好了。

其实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有来源的,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而已。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二、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从哪里来?

第一个方面肯定就是我们的家长了。我们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当孩子做事情一不和我们心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批评孩子了。

性子急的家长往往不顾及场合地点的就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的教育。孩子长时间的处在我们高压状态下,就开始慢慢地丧失了做事情的勇气。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地去做好,我们家长还是不会认同,那么索性不再去做,至鸡肉告诉妈妈我做不到。其实孩子一旦陷入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会对孩子的生活乃至心理状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习得性无助”还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首先,孩子会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视而不见,尽量的避开。对自己的学习也是得过且过,以不被家长进行说教批评为目的。

其次,当我们家长强制要求孩子解决掉眼前的困难的时候,孩子会很明确的跟我们说“妈妈我做不到”,直接连尝试都不愿意。在学习上也一样,当老师让他攻克一个知识难关的时候,孩子也是连看都不愿意看,他的心里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意识“我是不行的”。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当孩子长时间的处于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里,会变得整天都浑浑噩噩,丧失了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活力。什么都不愿意去尝试。这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交往也是不利的,孩子不愿意交朋友,长时间的躲避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不愿意相信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必然是孤立的,不合群不受人喜欢的。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习得性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多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让孩子从这种病态的心理中走出来呢?

四、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脱离习得性无助的禁锢?

1·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标准

孩子毕竟还小,我们想要让他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那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适当的降低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已经处在“习得性无助”状态的孩子里,我们的要求更不能太严格了。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才会稳扎稳打更加的优秀。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2·要习惯面对孩子出现的反复

孩子成长的道路是肯定不会只进不退的,当孩子出现反复的情况时我们家长也要学会接受,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让孩子充满信心的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如果孩子一出现退步的情况我们家长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批评那孩子也会变得颓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让孩子变得完美。

3·学会接受失败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开始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失败的时候。学会面对失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必修课。孩子也不例外,我们要让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做事情的后果,只有让孩子学会了面对事情发生的各种结果才能让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变得更强。

在我们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里,对待孩子就是要高严格高标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谁也不能一步登天。面对孩子,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多一点耐心,给孩子留足成长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充满探索欲,遇到事情的时候说“妈妈,我能行,我愿意尝试。”走出“习得性无助”的禁锢。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你平时是怎样教育你家孩子的呢?欢迎和我们一起讨论交流~

我是@小贞育儿 ,是一名3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本文由小贞育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