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脑海中的放大镜在“作祟”

01

上次是李佳琦,这次是张艺兴。

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脑海中的放大镜在“作祟”

再上次是王源和周冬雨。

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脑海中的放大镜在“作祟”

无论成年与否,无论室内室外,每次的明星抽烟事件总会在热搜上轰轰烈烈地挂几个小时,然后以本人道歉告终。

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脑海中的放大镜在“作祟”

于普通人而言,吸烟只是个“普通事件”, 但于公众人物而言却是个“头条新闻”,尤其是在“狗仔”、“偷拍”等的加持下,众人的吃瓜热情被捧得愈发高涨,体内的批判因子更是在一波波的引导下蠢蠢欲动。


责任是每个公众人物都必须扛起来的大旗。


TA们要为追随自己的粉丝负责,不能做出任何一丝丝不正确的引导;TA们要为身上背负的代言负责,不能有损品牌形象;TA们要为自己所处的行业负责,不能破坏别人眼中的行业印象……


责任,是公众人物的标配,但不是我们随意鞭笞TA们的理由。


有些室内的、未成年的抽烟事件的确该骂、该罚、该道歉,但未曝光于大众面前的、私下的、符合禁烟管理规定的抽烟,却不必拿着“责任”这两个字猛砸。


02

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面放大镜,每个人都习惯放大在乎的,缩小介怀的。然而透过放大镜的成像,再大再清晰也只是自我欺骗的假象。

国外网友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心境。

有些拖延症的深度患者,会把重要的事儿放在一边。但会在打扫,洗衣服,整理房间,洗澡等小事上毫不拖延,直接完成。

内心想着,一鼓作气做完我就自由了,完成这个之后我就松口气,奖励自己一些发呆的时间,有种谜一样的解放感……但对于大事儿,却很难说干就干。

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脑海中的放大镜在“作祟”

这就是脑中的放大镜在作祟。借用@银教授 的一句评价,“用低级的重复劳动来满足‘我真的有在做事’的需求,是一种自我欺骗和逃避。”


03

这种放大镜现象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同样是面对箴品网络的消费持股,同样是面对购物赠流通股的购物方式,社会和家庭角色不同,给出的定位和评价也不同。


主管家庭收支的,对消费持股的定位会更偏向于“省钱”;

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脑海中的放大镜在“作祟”

从事或更关注理财的,关注重点则在于持股,在于这件商品赠多少流通股、HK08491今天的价格几何;


对副业或薅羊毛感兴趣的,关注重点则在于奖励金,奖励金越高的商品,他的记忆愈加深刻。


购物这种事情,即便放大镜再折腾,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微小的。但某些关键时刻,我们要学会抛弃脑海中的放大镜。


04

身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已经工作好几年的人对当初文理科选择的懊恼。


我听到N多人抱怨过这件事情,“当初过于天真,总觉得理科天下第一,但却忽略了自己物理烂得要死的事实,更忽略了自己文科方面的天赋。”


这样讲可能过于世俗,然而这是很多人面对的现实。回过头来,当他们意识到一个好大学、一群好大学里的优秀学子所能带给自己的未来,远远高于那虚无缥缈的所谓的理科生的傲娇时,为时已晚。


所以,凡事多想想自己有没有带着脑海中的放大镜看问题。如果有,试着将它驱逐到不碍事的角落,这时,你或许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