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引言】——

《鄉土中國》取自作者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

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而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

作者費孝通先生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鄉土中國》封面

一、何為“鄉土”?


“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費先生在《鄉土中國》的開篇就闡明瞭“鄉土”對當今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緊接著,“鄉土”問題也逐漸拉開帷幕。

所謂“鄉土中國”,這並不是“中國”之“鄉土”,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而是說中國社會本身就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土地影響形成的。

但時代快速發展,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這種傳統的鄉土社會受到了衝擊。

中國已然出現不少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等現代化特徵,可其仍然受傳統中國社會的鄉土文化影響。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究其根本,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中國人的逆來順受、被魯迅先生批判的骨子裡的“奴性”,就是來源於祖祖輩輩的在“鄉土”中的順應。

當然,這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從古至今,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都可以從“土地”上找到根據。比如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含蓄和富有人情味,人際交往談的是感情而不那麼講究效率,談話常常沒有目的或者很久無法進入正題——我們一般不會像外國人一樣開門見山的直來直往。

這,就是鄉土性在當代中國人身上銘刻的烙印。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從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的傳統思想觀,到天人合一、儒道謙恭的價值體系,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

中國人是有“根”的,我們的“根”紮在土裡,紮在那或許從未謀面的故鄉。

人好像是故鄉這棵大樹上的葉子,終究會迴歸鄉土,一代一代的凋零了又新生,不論外界環境春夏秋冬的交替,我們的“根”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從未改變,深深紮在屬於我們的在泥土裡。


當今中國正處於多重價值取向並存,多元轉換共振的社會轉型期,這“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轉向於先進工業國的宏偉規劃。

我們傳統的鄉土社會正在受到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傳承千年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這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不,應該說是禮物。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越來越多的人有著“城市綜合症”,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

我們生活裡不確定因素也逐漸增多,甚至連居民也像智能手機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

以前的人們總想著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夢想出去周遊四方。

我們的社會在改變,我們的思想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現代文明融合了傳統文明,是中華文化吸收新活力元素,是更新也是考驗,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

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二、未來,中國何去何從?


韓寒曾寫道:“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十分費解,到底什麼是“中國邏輯”?不可否認,每個國家都有一套獨有的文化體系,它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所謂的“中國邏輯”,就是指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這使讓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與此相對,西方人的一視同仁也讓中國人覺得缺乏人情味。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對這種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感到熟悉,但有時也會心生疑惑,為什麼中國人會有這些特點?我想,前文《何為“鄉土”》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在改革的大潮下,各種觀念紛紛入主中國,中國再也沒有幾十年前那樣全國統一的觀念。

熟人社會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逐步解體,陌生人社會逐步完善。但是熟人社會在中國維持了這麼久,它也並非一無是處。

熟人社會重道德。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的兩大制約機制,法律只約束人的外在行為,而道德則更注重人內心的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的譴責。

在熟人社會,道德發揮著良好的作用,做事講究對得住自己的良心,鄉鄰之間的輿論則是一種很好的監督。在陌生人社會里,道德的作用明顯降低,窮兇極惡的犯罪也越來越多。

可以說鄉土社會很有利於良好人性的培養。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對法律的盲點有很好的描補作用,熟人社會應與陌生人社會相輔相成。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獨具的、支配著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由於專業所限,我對於書中的內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觀點也似懂非懂,但它解答了我對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中國於西方的那些文化社會差異,在我看來也更容易理解了。


時至今日,城市化成為中國發展不可阻擋的浪潮,但鄉村仍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鄉土的情懷則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柔軟部分,既包括對天然熟悉的故土的懷念,也包括對那一種思維邏輯的認同,那一份敏感的不可觸碰。

這是中國的現實,也是中國的特色,中國要發展,不可能犧牲甚至捨棄關於鄉土的這一份,無論是政策,還是感情。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未來,無論是探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建設進程,還是發展有著更旺盛生命力的新農村,費孝通先生的這一部《鄉土中國》,和它所引發的對鄉土的思考,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

按照費先生的對禮治的定義,我們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禮治社會。可是我們的社會不管從教育體制還是城市規劃、司法體系,很多東西都來自於西方。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

很多時候能夠感覺到中國在面對這個世界時的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只有乾著急。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因為,我們對待世界的觀念是不一樣的。

即使我們的大中城市看起來和其他的國際化大都市一樣,但我們的“根”依舊是鄉土的,是在紮在土地裡的。


如果說法治代替禮治是一種必然,我們要用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來轟炸我們的社會文化嗎?在社會的中心片面強調經濟的時候,其他社會矛盾必然無法緩解。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並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帶來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懼。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現在在城市裡大多數人是各過各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很少,那種遠親不如近鄰的生活越來越少,這也造成了人情的冷漠。隨之而來的焦慮症,憂鬱症等也越來越多。所以在面對熟人社會時,必須採取一種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將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了現在,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個陌生人社會了,平等和契約必然代替道德來管理社會。

那麼,未來中國究竟何去何從?

歡迎再評論區留下您的思考見解~


《鄉土中國》:中國將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