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有一種字體叫“醫生體”。網上流傳這麼一幅圖片:
這是極速書寫的效果,寫的不是漢字,而是LHM的連筆,所以他們說“是個人都能看出來”……
外行自然覺得天書一般,畢竟醫生的處方並不面向大眾,字是寫給同事看的,保證藥房的不會抓錯藥,處方也需要留底,這就夠了。
書寫是為了交流,目的是交流雙方能理解,就像兩邊商量好的一套密碼系統,有的簡單,有的晦澀。
這與行書草書是一個意思:寫得再亂,只要對方看得懂,那就是合理的。
如是,行書草書便能成為範式、書體之一。
2
最早的行書,叫“章草”,起於秦漢時期,由隸書快速書寫發展而來,比楷書要早。
東漢時,章草與隸書一起,已經是通用書體了。在書體全部定型(魏晉南北朝)之前,書體的創新以快速書寫為宗旨。章草經由官府背書,西晉甚至設立“秘書寫副”的制度做推廣,這一場由基層抄寫人員發動的書體革命,最終使得行、草流行起來。
比如敦煌馬圈灣漢簡:
“時”、食字旁已經簡寫;
“所”字是隸書(比如《曹全碑》)的結構,也是後來楷書的結構;
“到”字很有特色,左右結構直接變成縱勢,與現代草書相同。
長捺仍然是隸書筆畫,“不”字仍是隸書寫法,結體仍然扁圓,除此之外,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筆順與筆畫。
——漢字簡化可不是現代的事情,兩千年前的古人就做了。如今但凡有人說簡體字沒文化,那是他沒文化。
3
由隸書到章草再到現代行草書,可以看出清晰的發展脈絡。
章草,單字獨立,字與字之間不連筆,所以很多點畫僅僅頓筆而不引出去連下一個字。
比如張芝的《八月帖》:
比如索靖的《七月帖》:
兩位是親戚,以草書著稱當時。同樣,除去橫向取勢,大部分文字都和現代行、草書的寫法相同,足見章草時代,減筆、連筆的規則就已經確立,法度謹言,“草”字只是快捷,並非潦草。
這是北宋《淳化閣帖》的版本,這兩帖沒有什麼爭議。但《淳化閣帖》確實收了不少偽作,比如下面這個:
崔瑗是東漢書法家,張芝還在他之後。崔的時代不可能有這樣的書體,這應該是後人假託崔瑗之名。
雖是偽作,倒正好說明了書體的發展:這與現代行草書別無二致,晉時叫做“今草”,與“章草”相對。
4
“今草”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正在章草與今草的轉折點上。參考前文書法隨筆之十三:千人千面,永無止境
他的《遠宦帖》:
釋文: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王羲之的《上虞帖》:
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遠宦帖》仍保留了一些章草的趣味,如“不”字。《上虞帖》帖則徹底縱向取勢,字間連筆,筆畫豐富多姿,行草書的範式在千餘年前便已成熟。
此後,行草書作為一種能夠快速書寫的書體,或表達和記錄信息,或抒發情緒和意趣,經歷代無數名家的臨池不輟,終於蔚為大觀。
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