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髹飾錄》

一般研究文物,都是實物和記載相結合。不同於瓷器相關記載之多,關於漆器工藝的文獻是如此之少,少到只有一本。根據宋史藝文志的記載應該還有一本是五代朱遵度的《漆經》,惜早已失傳。現僅存的一部關於漆器的文字專著就是明代黃成的《髹飾錄》,即使是這一本,三四百年來只有一部鈔本保存在日本,直到1927年才由朱啟鈐[qián]先生刊刻行世,后王世襄先生為其著解說一本,從初稿開始的1949年到成稿的1958,再反覆修訂,用時前後共30年,可見其不易。而我知道有這本書也是因為王老的《髹飾錄解說》。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作者黃成,號大成,安徽新安平沙人,是明隆慶(1567-1572)前後的一名漆工,明高濂《燕閒清賞箋》:穆宗時,新安黃平沙造剔紅,可比園廠,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圓活清朗。清吳騫[qiān]《尖陽叢筆》:元時攻漆器者有張成、楊茂二家擅名一時。明隆慶時,新安黃平沙造剔紅,一合三千文。

園廠,就是果園廠,明代為宮廷製造漆器的地方,據專家考證應該是在今天西什庫東邊的靈境衚衕一帶,果園廠的製作目前還是個迷,也是有爭議的地方,因為北京的氣候條件不適合製作漆器,所以有推斷說可能是交納漆器的儲藏庫,但是我也有看到北方在地下室裡做漆器的情況,所以先存個疑,我們可以一起探討。

三千文在明代是什麼概念呢?當時的一兩銀子可兌一千文,也就是1000個銅板,那三千文就是三兩銀子,在明朝中期的時候,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600-800,那麼三兩就是1800-2400元,你也許會想,好像也不是很貴嘛,要知道當時普通家庭月收入也就在2兩到3兩銀子之間,也就是說,您得花一個月的薪水才能買到一個黃成製作的剔紅的盒子,還是不便宜的。 福羲國際送拍諮詢(LWJ7913)。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清乾隆 剔彩暗八仙紋桃形蓋盒

此書在天啟五年(1625年)又由嘉興西塘的楊明為它加註。這裡涉及到兩個地名,一個是徽州,一個是嘉興西塘,這兩個地方非常重要。先說說徽州,徽州漆器主要產地在歙縣、巖寺、屯溪等地,其中一提到歙縣,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文房四寶裡的歙硯,硯臺,但徽州的螺鈿漆器也曾享譽全國,在宋代有大發展,有“宋嵌“之稱。先不說黃成是徽州的一名漆工,還有趙千里,俞德愧以及現代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甘而可,人才輩出。再者那硯臺、墨塊裡可都是有漆的身影在的。

再說嘉興西塘,又名斜塘,是元、明兩朝制漆名家彭君寶、張成、楊茂、張德剛的家鄉。稍微瞭解漆器的朋友都知道,以上幾位的名字可是經常出現在器物上。我們上面說到的果園廠,當時永樂皇帝得到日本進獻的剔紅漆器,非常喜歡,知道張成、楊茂會做,召他們進京,但兩人已經過世了,知道張成的兒子張德剛也會做,就把他召到京城來製作漆器,管理果園廠。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元代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髹飾錄》分乾、坤兩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這本書的價值非常高,特別是坤篇裡,把漆器的分類和各類中的不同品種講述的非常詳細,也給今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料。王世襄先生就是按照上述分類再結合古代器物存留的實際情況重新整理了分類,我們看到分類就會發現,這也是現在我們去博物館或者看各種資料裡比較常用到的名詞。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選自《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說:《髹飾錄》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們一般去博物館參觀漆器,品種紛呈,已經令人目不暇接,如果進而再讀一讀這本書,會發現一般博物館所陳列的,還只不過是傳統品種的一小部分,這就更加讓我們認識到我國傳統漆器豐富多彩到何等程度。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髹飾錄》裡對基本工序是怎樣的描寫。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選自《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棬榡[quān sù],一名胚胎,一名器骨。方器有旋題者,合題者。圓器有屈木者,車旋者。皆要平正、輕薄,否則布灰不厚。布灰不厚,則其器易敗,且有露脈之病。

我們來細細看一下,這個不要怕枯燥,很有用。棬榡,棬,簡單理解,木字邊加個卷字,就是把木頭捲起來。榡,《類篇》榡,器未飾也,通作素。棬榡就是漆器的胎骨,做胎骨是製造漆器的第一道工序,漆器的胎有很多,木、篾、銅、錫、藤、布、窯胎等等,這段裡專講木胎,在漆器中出現最早、使用最廣的胎骨就是木胎,河姆渡的木碗,就是已知最早的木胎漆器。其開始在商代以前,戰國、西漢時期的漆器,大多數是木胎。為了防止木料破裂,又發展為木胎糊布的做法。直到今天,木胎仍然是最常用的胎骨之一。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河姆渡文化 朱漆木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題,物之端曰題,所以合題就是用一塊一塊的木板,在它的一端合起來,成為一件方形的器物,這是做木匣、木箱的做法。那圓形器物就是用木性易於彎曲的材料,切成薄而長的片,將它拗成圓形的器物,並加粘合。車旋又是另外一種做法,要用到旋床。這是近代的旋床圖,用到旋床的胎骨往往是用一塊木頭做成的,但如果器物太大,一塊木頭的尺寸不夠,也可以把幾塊木頭粘牢在一起,再放到旋床上去旋。這裡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張圖,上博把一些器物做了X-CT掃描,這次掃描有了一個新發現,就是用釘,什麼釘呢,漆灰釘,這是一個新名詞,就是在兩層重疊的木片上打孔,用漆灰填進去,漆灰一般是用舊瓦片燒過後磨成粉加漆調成的,有時候還會加豬血,以增加其粘稠度,起到一個粘合的作用,漆灰釘這個技術以往沒有發現過,這是一個新發現,很有意思。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聊聊《髹飾錄》

選自《千文萬華-中國曆代漆器藝術》上海博物館

後面理解起來就簡單了,漆器木胎,不問方、圓,有一個共同的要求,要平正、輕薄。如此這般,成器後才能規矩勻整。露脈,就是漆灰太薄,會將木胎的年輪筋透到漆面上來。

這裡解釋了下第一步,後面的步驟大概就是拼合、填縫、上漆、打磨,簡單來說,第一步+第二步=做胎,第三、四、五、六步=上底漆+打磨+推光,其中上漆,打磨,上漆,打磨,上漆,反覆著來。如要進一步瞭解可以參看《髹飾錄解說》。

知道了制漆器的過程,我們就會對漆器有個更直觀的瞭解,這一篇拋磚,下一次我們就可以說說具體的漆器。

《髹飾錄解說》這本書對於大部分的朋友可能是比較枯燥的,喜歡漆器的朋友可以從王先生的另一本《中國古代漆器》入手。 福羲國際送拍諮詢(135--44--70--59---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