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前兩天的文章還是受到許多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大家鼓勵繼續堅持寫下去。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收藏也是同理。

一、收藏首先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心不靜的人玩不了收藏

如果你很幸運地進入一個正規的收藏圈子,首先古玩基礎知識和收藏方向是必須確定的,你不能什麼都收藏,必須得有主次和輕重,如高古玉、中古玉、明清玉,或者某個地方的特色開始收集,從文化歷史、材質、形制、工藝等各個方面考慮,制定你的收藏計劃。

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有錢可以嘗試拍賣會購買,沒錢就從朋友圈轉讓開始,我一位朋友進入收藏圈以後,大家知道他錢多腰粗,各種忽悠輪番上陣,開始也是一通瞎買,後來被我勸住,在群裡只管看不發言,打死也不掏錢。

他聽從我的勸告,每年定期在香港佳士得和其他的拍賣行購買幾件高古玉,到現在也成一系列,被人尊稱為“玩家”,起碼他的藏品也翻了幾倍。所以玩收藏一定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心態要平穩,精力用在一個系列上。

微拍堂

新疆和田玉籽料《龍行天下》大把玩件

剛開始玩收藏,心態一定要平和,不能急,不要說這個月一定要買一件帶著,或者下個月一個一定要買個什麼,這樣做會讓所有的騙子都過來關注你,到時候你會防不勝防。

所以我提醒剛入行的朋友不要急於下手買東西,應該認認真真地蒐集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料和博物館考古工地出土的相關標準件。研究博物館展品的材質、紋飾和工藝特徵,熟悉各個環境出土的“坑口”外表特性和玉質的沁色程度。

甚至還要仔細研究博物館藏品狀況和感覺。反反覆覆地研究和對比,同時還要和相同的館藏藏品對比,什麼時候感覺這些標本和館藏都如同自己的女朋友一樣熟悉,你的悟性和眼力自然會大大漲進。

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二、收藏的人要學會有的放矢的發揮特長

玩收藏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異想天開。

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屬地條件進行選擇,例如你家就住在內蒙赤峰,紅山文化、遼金時期一定是你最大的優勢;你住在青海高原,齊家文化當仁不讓,住在江蘇,可以關注良渚文化,住在廣西,駱越文化也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見過許多不切實際的盲目投資,例如2003年在黑龍江工作時,有一位朋友把他收藏的良渚文化玉器一大堆拿出來給我看,我告訴他這些都不是東三省所出的物品,應該都是蚌埠的仿品,他還一臉的不高興,再也不讓我看他的藏品了。

微拍堂

新疆和田玉籽料鍾馗把玩件

我在東北工作的那幾年,作為當時國內最大外資企業車輛東三省的首席代表,有條件開車幾乎跑遍了所有的地市縣鎮,也有機會收到了許多遼金玉器和紅山文化的精品,在民航的雜誌上曾經有一篇介紹我的文章還說我是年輕的“遼金”玉器“專家”,現在想想都是年少輕狂,不過也的確感謝那一段的經歷和積累。

當時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於滯後,千元的金額相當於一個人整月的工資收入,而我們外資的高薪待遇給了我瘋狂收購的理由。

特別是我對錢的概念還不是很計較,有時多給一點,讓他們把找到的物品先給我看,這樣也結交了一些以此為生的“鏟子”,也學會了識別和判斷紅山玉器的一些竅門和技巧。

到了有些場所,還被朋友帶著參觀了一下仿製的作坊,看到了大量的仿品加工和生產流程。

而收藏理念在當時還屬於少數行為,很多收藏愛好者都是政府官員和企業領導,這一類的朋友聽慣了奉承和吹捧,特別是剛入門的藏友都喜歡被肯定,這種心理最早被地攤的商販運用的極為嫻熟,現在這種吹捧人的技術已經被“國寶幫”學習掌握了,甚至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洗腦的技能,現在已經成規模的被運用起來了,而我只會實話實說,有時免不了就把人得罪了。

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三、玉器的收藏也要從最基本的開始

很多人一見面就自我介紹,“我只收商周”,“我只玩高古”,唉,這就像一頭羊進了狼群,還高揚著頭說,“我只吃青菜,不吃草”。吃什麼不重要,在別人的眼裡,你就是那塊肥肉。

不建議那些剛入門就直奔高古玉去的,這個道理已經講過許多遍了,這個是金字塔的頂尖,如果小學就是現代玉器和籽料,中學就是明清玉器,高中就是中古宋元玉器,大學才剛到漢魏時期,能把研究生(春秋戰國)弄明白就不錯了,按照我們昨天的那篇文章,這個應該是博士或者博士後的水平,如果小學都沒有畢業,就不要急著到這裡浪費金錢了。

微拍堂

新疆和田玉籽料一套花紋雕刻

學玉器鑑定一定是從材質、形制,工藝、紋飾、沁色幾個方面逐步深入的,什麼材質什麼時候出現,什麼紋飾代表什麼時代,絕不是現在道聽途說的那幾句就可以出來混江湖的。

網上好幾個天天拿著假貨發視頻的騙子,大家都看的出來,難道他們自己看不出嗎?只有一個解釋,心地不善良,這樣做如果不是智商的問題,那就一定是品德的問題,想忽悠找一個下家買單?這樣做不是自欺欺人嗎?

的確,收藏圈沒有常勝將軍,玩收藏沒有人敢說自己沒有吃過藥,行家或者藏家平時的“眼力”再牛都不算,關鍵是下手的那一刻。

什麼人最容易上當受騙,往往都是剛入行的人。

在裡面玩了十幾年,幾十年的人眼光往往高了,一般東西很難看上眼。

所以,古玩行的特點,低仿騙的都是貪便宜的小白,高仿殺的都是行業內的高手。

作為一個收藏的老玩家,幾乎都是嚴守多看少買的原則,新手這一點恰恰相反,什麼都喜歡問價,什麼都覺得不錯,特別是喜歡炫耀自己的藏品,殊不知在別人的眼裡有時就是笑話,別人不說是留一份臉面,沒人願意到處得罪人,小白這樣做也容易成為騙子的目標。

而行家打眼,一般都是價值相對較高,在圈子裡都是難以啟齒的事,退貨就更丟人,有些行家打打眼一兩次被行裡知道,混不下去的大有人在。

這說明行家的“眼力”就是生存的資本。

所以行家或者藏家“打眼”一般都是偷偷的自咽苦果,吃一塹長一智作為自己的教訓。

“眼力”的練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經歷技術層面的考驗和社會心理學的認真思辨才能最終達成。

老師說一百句經驗之談,還不如你自己踏踏實實地練習“眼力”。

上一篇文章已經仔細說過眼力的話題,這裡不再重複。

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四、收藏的經驗都是從失敗中總結出來的

即使打眼了,痛心疾首和產生懼怕心理都是不明智的,一定要調整心態,從教訓中總結經驗。

當初是什麼因素導致自己“鬼迷心竅”的?

是什麼迷局使得自己沒有看透?

是技術層面還是心理因素導致判斷失靈?

只有深度地剖析自己最容易被攻陷的薄弱環節,加強這一環節的漏洞,彌補缺點,使自己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識別最新高仿技術的甄別力,時刻把自己以往所犯的錯誤當作警示自己的一面鏡子。

這樣自己的“眼力”才處於不敗之地,真正的高手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微拍堂

新疆和田玉油皮巧雕籽料蘇工大師

圈裡都知道,挖墓和走街串巷的鏟子,雖然不是專業搞收藏的,但他們非常熟悉自己領域裡的物品真贗。

原因就是他們經手多了,各個坑口出土的真貨在他們腦子裡已經形成牢固的思維定式。

比如赤峰的鏟子和擺攤販子就非常熟悉紅山文化的整器和殘件標本,在紅山物品高仿如日中天的今天,他們大多數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練就一副好眼力。

別看他們不停的吆喝著你買這買那,真正和你交上了朋友,有時也會說點實話,有些東西,不建議你買,他心裡有數,這東西肯定不對唄。

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五、玩收藏,最基本的認知是提升自我修養

俗話說:“國有不如家有,家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懷揣”。

在利慾薰心和滿是贗品的古玩市場上,誰都想擁有一雙“毒眼”,無論是行家或是藏家,無論是店家經營者或是普通擺攤的販子。

古玩的樂趣是“撿漏”,古玩的終極意義是擁有的藏品具有價值。

無論是經濟價值或者是文物的文化價值,兩種總要佔據其一。

兩者都不能佔據,“藏品”的價值就無從談起。

微拍堂

深山訪友擺件

拿贗品當國寶,那是自欺欺人,拿普品當無價國寶,那是痴人說夢,但是如果拿珍品當垃圾,那是真的跟收藏沒有緣分,趁早改行吧。

玩收藏的人都會吃藥,所以時間久了,自己也練就百毒不侵的軀體,即使練不成歐陽鋒那樣的“老毒物”,區區中毒也在所難免,但我們要做的是中毒之後,吸取經驗教訓,下次不再中同樣的毒,不再吃同樣的藥,最後練就百毒不侵之體!那麼玩收藏的你即使做不到歐陽鋒,學著做一下梅超風應該沒有問題吧。

願看過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有一副抗禦“毒素”的免疫力。

收藏史話:為什麼有人把收藏比作修行

本文由玉見沈華獨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其中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