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歲上中科大,眾人眼中未來的諾獎得主,如今怎麼樣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電影《少年班》,主要劇情是講述幾個少年天才的故事,原以為這樣的劇情只會出現在生活中,但是藝術向來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電影《少年班》中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

十一歲上中科大,眾人眼中未來的諾獎得主,如今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期少年班開學,年僅十一歲的謝彥波成為了其中的一名學生,當時這個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十一歲上大學的小神童?1966年謝彥波出生在湖南的一個書香門第中,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的物理教師。在他幾歲的時候,家裡人並未發現他智商超群,反而還有些擔心,因為他長到了幾歲仍不會用“我”這個第一人稱,平時說話時,總是會說彥波要幹嘛,這樣的表現讓父母一度憂心。

真正察覺到謝彥波的智商與常人不一樣是在一個晚上,父親檢查他的作業時,發現這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竟然能做高年級的數學題,於是便詢問他,他回答道:“五年級的班裡上課,我在一旁聽了一會就會了。”這一舉措讓父親發現了孩子的與眾不同,不僅接受能力很強,而且還有非常旺盛的求知慾。千里馬遇到了伯樂,小學三年級時謝彥波就已經攻克了初中的數學,四年級時學完了高中的數理化,等到五年級時他已經開始鑽研起大學的微積分,常人要用三年去完成的東西,他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這樣的速度和能力讓父親明白了自己的兒子並非是池中之物。

十一歲上中科大,眾人眼中未來的諾獎得主,如今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真正讓謝彥波出名的是當時舉辦的幾場大型比賽,當時僅有小學文憑的他在高二年級的數學競賽中獲得了第二名,又在長沙市高中生數理化競賽中獲得了好成績,他的名聲一下子就傳了出去,眾人都知道湖南醫學院有一個老師的孩子是小神童。在這樣的熱鬧下,中科大派了專人來對他進行面試,最後他成功的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

11歲讀大學,15歲考取研究生,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一位研究生。十八歲時謝彥波在國內攻讀博士,但是並沒有讀完他就去了普林斯頓大學,跟著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原以為出國留學是對人生的錦上添花,但是沒想到這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點。

十一歲上中科大,眾人眼中未來的諾獎得主,如今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普林斯頓大學,謝彥波師從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教授,原以為兩個高智商的人在一起會擦出人類科技史上的火花,但是事實卻是這兩人水火不容。一般人都知道,如果和博導的關係相處不好的話,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博士畢業,因為導師是決定你是否能通過的人,謝彥波恰恰是犯了這個大忌諱,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北大留學生殺死美國教授的事件,這也就導致謝彥波的處境更加艱難,最好的選擇就是回國。

回國後的謝彥波以碩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師的身份,據有關報道瞭解,回國後他結了婚,分配到了一套小房子,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終於還是迴歸了平凡人間。

是什麼讓曾經的小神童、眾人眼中未來的諾獎得主變成了如今平凡的模樣?回顧所有小神童的人生經歷,人際交往困難似乎是他們共有的一個特點。年少成名讓謝彥波從心底產生了對旁人的高傲和不屑,在一路的成長過程中,他接受了無數的獎勵和掌聲,無論是家人還是老師朋友,都把他像珍寶一樣對待,但是我們別忘了,正常的人生應該是在哭與笑的交雜中度過的。謝彥波的致命一擊就在於他未能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不論是國內的博導汪惠迪,還是國外的博導安德森,他都沒能正確的擺明自己學生的態度,怕是沒有幾個博導能夠接受比自己還要傲氣的學生吧!

十一歲上中科大,眾人眼中未來的諾獎得主,如今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前我常感嘆少年成才是家門一幸,但是經歷過很多事情以後,我認為還是尊重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比較好,試想如果謝彥波在十一歲那年沒有進入中科大,而是選擇慢慢來,花幾年時間讓自己的內心情感變得更豐富些,擁有高智商的同時還有高情商,那麼以後的人生之路是不是會非常順暢?

你認為應該讓孩子接受不符合年齡階段的教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