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1962年平靜的下午,一隻客船與五艘蘇聯的貨輪靜悄悄地滑進了

加勒比海。而這隻並不招搖的船隊裡,密不透風地搭乘了整整一個團的300多名蘇聯軍人,以及最為致命的——R12核導彈

這被後人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古巴導彈危機,因為這隻船隊拉開了序幕。短短13天裡,蘇美兩方的最高決策者都徘徊在核按鈕附近,使整個地球都瀕臨毀滅的邊緣。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整個世界都處於千鈞一髮之際,所幸,蘇聯和美國達成了驚人的妥協,化解了這場生死存亡的博弈危機。而也不禁引發後人反思其中的經驗教訓,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便是,如果蘇聯不停手,美國真的敢發射核導彈嗎?

瞞天過海,暗度陳倉

一切的故事都要從美國和古巴的關係惡化開始講起,古巴新政府本來是與美國交好的,而經過一系列人員變動,政府重要部門逐漸被主張激進政策的人所掌控,這勢必會動搖美國的影響力,導致整個拉美地區的失控。

而最終在1961年1月,美國突然宣佈斷絕外交關係,並實行經濟制裁。而後在4月,對其流亡政府進行軍事和資金支持,企圖暴力入侵古巴,推翻卡斯特羅政府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而在美國的重壓之下,古巴的總理卡斯特羅只好向美國的對頭蘇聯尋求援助。此時仍是美蘇冷戰時期,蘇聯一直耿耿於懷身邊的土耳其、意大利、西德都為美國建立了轟炸機基地,古巴位於拉丁美洲,正好是一個絕佳的立足點。

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魯曉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便加大了經濟和軍事雙重援助。被逼入絕境的卡斯特羅也在聯合國大會上慷慨陳詞,稱會開始瞭解蘇聯和社會主義世界,我們願意和他們交朋友。

可見小國的命運,終是被大局所左右。古巴面臨生死存亡危機,在大國眼裡,也只不過是一枚划算的棋子。

蘇聯的秘密計劃很快開始執行,向古巴分批運送了共計幾十枚的導彈和飛機,以及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每一枚導彈都攜帶有威力遠勝於廣島原子彈的核彈頭,勢必要做到和美國的軍事力量抗衡。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而期間,蘇聯一直在公開場合否認在古巴擁有進攻性武器的行為,這也一定程度上麻痺了美方。可紙終究包不住火,美國在古巴巡邏的飛機照下了蘇聯設在古巴的導彈發射場。經過軍事專家謹慎地分析鑑定,專家向約翰·肯尼迪總統彙報了這一情況,可以確認,發射裝置上裝的就是核武器

肯尼迪感到芒刺在背,對赫魯曉夫欺騙他的行為惱怒的同時他也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蘇聯突如其來的對古巴參與行動,瞬間扭轉了美蘇關係的戰局,如今蘇聯輕率和冒險的行為,讓古巴轉眼間就擁有了西半球僅次於美國的軍事力量。

這是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一種嚴重的挑釁和威脅。他同時想到,如果這次外交失敗,贏來的不僅僅是國內民眾的不信任,更是會將美國本土捲入一場熱核戰爭。

達摩克利斯之劍

五角大樓裡是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戰時準備,肯尼迪召集的高層會議中產生了2種分歧,

主戰派要一舉摧毀蘇聯位於古巴的導彈基地,以絕後患;而較為穩妥的方案則是採取海上封鎖,以要挾的姿態迫使蘇聯撤出古巴,調回導彈。

肯尼迪再三權衡了利弊,他想到如果空軍轟炸哪怕漏掉一枚核彈頭,便是隔海相望的美國本土遭受滅頂之災。他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只能採取後者,海空全面封鎖古巴。

約翰·肯尼迪公開表示,認為這一“秘密、迅速和異乎尋常的導彈設施”是“蓄意的挑釁和對現狀作出的毫無道理的改變,是美國不能接受的”。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隨公文稿一起發出的,還有美國進入軍事戒備的命令,以及調出出兵古巴所需的軍事物資。這樣強硬的措施,已把赫魯曉夫嚇了一驚,他並沒有想到美國能如此快地做出強硬的對策。他只能下令加快古巴運送導彈的進程,可除此以外,他也同樣思索著一個問題,真的要把世界捲入到核戰爭麼?

達摩克利斯之劍就這樣懸掛在美蘇這倆超級大國的頭上,核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加勒比海。一旦一方決心按下核按鈕,那便是地球的滅頂之災。

廣島的慘象迴盪在每個人的心中,局勢卻逐漸地加緊。蘇聯並沒有為美國的要挾而嚇退,反而表示要繼續按蘇古協議提供武器援助古巴,若美國攔截,則要進行最激烈的回擊。

美國全軍則是進入了三級戰鬥戒備,制定了代號為“出鞘”的入侵計劃,計劃用1個月時間登陸古巴。美軍的海上隔離圍繞著古巴海岸線約300公里,像鐵桶一樣把它團團圍住。

蘇聯的運輸船也並不敢妄行,只能在封鎖線外等待指令。就這樣對峙了整整3天,期間各種刺激事態發展的巧合層出不窮彷彿上帝像一個小孩上竄小跳地勢必要點燃這整隻火藥桶。這幾天的每一分鐘,都在影響著世界的未來。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1962年10月26日,一封赫魯曉夫的個人信件擺在了肯尼迪的辦公桌上,白宮將其形容為一封“冗長、雜亂無章、漫無邊際”的信,它“顯然是在情感衝動下寫的,充滿著要避免核戰的激情”。

信中只提到要求美國做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證,並撤回自己的封鎖,便可以將戰局改觀。而還未等到肯尼迪提筆回信,第二天,便又收到一封富有火藥味的來信。

信中卻又和上一封採用截然不同的態度,需要美國將土耳其的武器也撤出來作為條件交換。肯尼迪立即就拒絕了這樣的交易,通過白宮聲明瞭土耳其與古巴的危機毫不相干。

而這封信,卻並沒有減緩世界人民的緊張感,反而,其中透露出的克里姆林宮內部意見的不一致,讓美國對蘇聯的意圖變得揣測不透,將雙方劍拔弩張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末日之鐘

這裡就不得不佩服肯尼迪的急中生智了,儘管美方並不願意捨棄在土耳其的部署部隊,但他們還是不希望讓美國本土保持在古巴導彈的威懾之下。

他寫了一封信回給赫魯曉夫,卻隻字不提第二封信裡的請求,只希望停止古巴的危機。赫魯曉夫並不傻,他看得出好言好語之下,其實是

厝火積薪

如果長期打不破這日益加強的封鎖,蘇聯只會為徹底的拖垮。同時,他通過情報機構也獲悉第二天如果美國收不到答覆,便會大舉進攻古巴,搗毀蘇聯的導彈設備和軍事基地。

這樣下去無疑自取滅亡。次日,便廣播了他將核導彈運回蘇聯的決定。至此,嚴重的古巴導彈危機終於塵埃落定,加勒比海恢復了原有的平靜。

而古巴危機留給蘇聯的,卻是奮發圖強的決心,經過這次“懦夫的恥辱”,克里姆林宮下定了決心要大力發展核武器,改變和美國軍事局面的劣勢。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如果當時不是因為核導彈數數倍小於美國,也不會在這場較量中始終不佔優。功夫不負有心人,蘇聯的軍備競賽迅速加強,逐漸掌握了和美國叫板的資本,使後來雙方的摩擦、碰撞更為激烈。

至於古巴,自始至終都沒有了它言語的地位。在這場雙方超級大國扳手腕的戰爭中,古巴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棋子,成為了美蘇利益交換的工具。

儘管古巴人一再堅持呼喊不同意拆除炸彈,給他們留有自保的武器,只不過,他說的話誰會聽呢?國際關係形勢一直為大國牢牢地掌控,小國只是角逐中的棋子罷了。

小國的悲哀,同樣警醒著我們“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如果他自己的軍事能力能夠強勢一點,可能他才能插足與美蘇的會議,在裡面提出一點針對古巴的利益吧。

不過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如果蘇聯當初拒絕了“第一封信”的條件,美國敢繼續發射核導彈嗎?其實答案也是否定的。

美國儘管沒有直接答應蘇聯撤軍的條件,但隨後出於宣傳的目的,保證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盟國的穩定,它還是從土耳其撤走了指向蘇聯的導彈。

古巴導彈危機時,如果蘇聯不撤走導彈,美國敢不敢發射核導彈?

平心而論的來看,除了古巴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丁點好處,美蘇雙方其實都達成了原設的目標,也保住了國家的臉面,古巴危機的和平解決其實是

眾望所歸的結果。

況且就美國的輿論環境,肯尼迪也很難能做到 “先下手為強”,與蘇聯獨裁政體不同,美國的民主約束了總統的權力,他要真正地按下核按鈕是十分困難的。

畢竟對於人民,自然不願意看到雙方互投核彈,兩敗俱傷的結果。不過“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也是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很好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