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玉不傳金" 玉比黃金更加珍貴嗎?

金,

雍容華貴,

光亮耀目又舒展婉約,

為五行之首,

展浩浩皇儀之風。


清 金鑲玉牙籤盒

玉,

晶瑩溫潤,

緻密有澤又質地堅韌,

為石之精靈,

有謙謙君子之氣。


宋或元 金鑲玉鳳穿花紋嵌寶石梳

當“金”與“玉”結合,

一如詩仙李白所贊“金樽清酒鬥十千,

玉盤珍饈值萬錢”,

堪稱尊貴吉祥與超凡脫俗的完美結合。


明代 金鑲玉鑲寶石花鳥方形珮

關於金鑲玉的出現,有這麼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時楚國的和氏璧幾經流轉,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命人將其製成玉璽,鐫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刻五龍圖案,視若珍寶。漢滅秦後,“和氏璧”落入劉邦手中,劉邦將其作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一直傳了十二代,藏玉璽於長樂宮。

影視劇中出現的“和氏璧”


時逢王莽篡位,王莽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從,一怒之下擲玉璽於地,摔掉一角。王莽命巧匠以黃金修補,修補後,玉璽更加光彩奪目,被命名為“金鑲玉璽”。

傳說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


明代 金鑲玉鑲寶石胡人珮

可惜,這個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後來幾經轉手,到三國時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鑲玉的製作工藝卻被傳承下來,並由宮廷走向民間,達官貴人中出現各種金鑲玉飾物甚至金鑲玉筷子等。

由於黃金鑲嵌各種寶石的工藝極為精細複雜,漢代以來傳世作品並不多見,能製作金鑲玉精品的工匠也是鳳毛麟角。


春秋 金鞘玉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到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的進貢玉器中,一些俱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中就有幾件金鑲玉。看著這些瑩薄如紙,嵌有金銀絲和各色寶石、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只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並命內務府造辦處仿製。


清 痕都斯坦式青白玉錯金絲嵌寶石瓜形蓋盒

清代末期,皇族沒落,大批的宮廷技藝就在這個時期失傳了,乾隆工金鑲玉便是其中之一。


清 痕都斯坦玉嵌寶蓋盒

金和玉,它們一個光芒外露,一個光華內蘊,一個奢華,一個低調,一個絢爛至極,一個又歸於平淡。或許是人的天性中就有好上加好、精益求精的願望,夢想在兩種名貴之物的疊加中達到奢華的頂峰;或許是出於對殘損的玉石的憐惜,讓流動多變的黃金來彌補玉的缺憾……


戰國初期 玉耳金舟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人以金求玉,玉憑緣尋人。

金銀之類的首飾時可以通過人的冶金加工,產量出成色相同、重量相同、質地相同、形狀相同的金銀首飾。如若有所區別,後期也可以再加工、熔鑄生成。而玉石不同,玉石是經過大自然地質運動生成,是天然的產物,人們在開採出來以後只會對其進行簡單的打磨處理,如若後期經過再加工、化學處理的話,會改變玉石原有的結構,改變了其本質。所以世界上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玉,即使出自於同一塊原石,也會有細微不同,這就是玉石的魅力,獨一無二,渾然天成。


戰國 包金嵌玉銀帶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古人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自古以來,以玉擬君子的說法比比皆是,君子以佩玉為榮,無故玉不去身。而“傳玉不傳金”的說法,便是對玉德的至高追捧。

西漢 金鉤扣玉龍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鑲玉嵌寶群仙祝壽金鈿


所以,在玉面前,金子永遠是配角,任它如何閃耀。

聲明:

“海浪說古玉”本著傳播、傳承古玉文化的宗旨,以提高古玉愛好者的鑑賞鑑定能力,促進玉文化的健康發展為目的,部分內容摘自互聯網與各文獻,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有喜歡的朋友關注下 儘量為大家分享更多的古玉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