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選擇重農抑商的原因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視角來看,中國古代重農抑商,不是主動性的決定,而是因為獨有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原因,被動性的選擇。而且這也成為後來東西方文明巨大差異的根源。

中國古代選擇重農抑商的原因

我們看一下中國大陸的地形圖便知,中國古代人類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帶,中原地區的範圍包括了河南大部分以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後來又向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向西擴展到四川盆地。這幾塊地區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產糧區,我們稱之為中華文明。而中華文明的四周,東邊南邊是大海,北面是遊牧民族的草原,西邊是高原高山,都無法種糧食,是非產糧區。

我們知道商業,也就是貿易,是拿自己手裡的商品去交換別人的商品。由於中華文明四周的文明不生產糧食,因此中華文明只能是拿自己手裡的糧食,去交換對方的其它產品,就導致中華文明總是向外輸出糧食,要知道糧食可是古代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資源。

中國古代選擇重農抑商的原因

而在西方古代文明中,情況恰恰相反。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是建立在愛琴海2500多個島嶼之上,是很難種植糧食的。而希臘文明的四周,是環地中海的一圈肥沃的土地,包括尼羅河滋養的埃及、小亞細亞、歐洲大陸,都是糧食高產地區。於是古西方文明必須選擇貿易,用自己的手工業產品,來交換對方的糧食,甚至乾脆自己什麼也不生產,只做純粹的貿易。

古代東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就導致了古代中國必須選擇重農抑商的策略,嚴格限制糧食外流;而古代西方必須選擇貿易路線,源源不斷的獲取生存必需品。這並不是哪一個朝代或者哪一個國君的主觀意願所決定,而是地理條件所形成的的唯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