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很多時候,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你的能力,而在於你的選擇。

生活中選擇無處不在,小到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養的衣服,是吃西餐還是中餐,什麼場合說什麼樣的話,大到選擇什麼大學,何種專業,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自己的人生伴侶,選擇什麼事業為之奮鬥?

為什麼很多人放在同一條長河中,面對同樣的境遇,有的踟躕不前,悔恨當初的優柔寡斷,有的人善於抓住機會,經過深思熟慮不的權衡,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而有的人眼看著某種行業處於紅利期,一頭扎進去,最後不了了之。究其根本,決策偏離了自己的目標,換句話說,一個擁有堅定價值觀的人才能有效地做出更好的決策。要知道,我們所做的大大小小的抉擇都是為了幫助我們縮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增強我們對人生的掌控感。

斯蒂芬羅賓斯在《做出好決定》中通過簡單易懂的心理學剖析和案例分析告訴了我們理性決策難的原因,高效的抉擇者具備什麼能力,大多數人決策中常犯的錯誤傾向,最後作者給出了12條有效決策心法。


選擇,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好的決定一定是基於自我價值觀,尊重內心的感受,可縮小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好的決定一定是基於自我價值觀,而非一時的慾望滿足或者自尊心作祟

路遙的《人生》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巧珍對加林的愛,她雖沒有高加林和黃亞萍那般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即便在催婚,為其介紹對象時,都被屢屢拒絕。無人得知,她早已有了心上人,高加林身上的文化氣息深深吸引了她。巧珍身為鄉下人,可是骨子裡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由於世俗的觀念,最終沒能和高加林走到一起,可以說,巧珍具備了一個優秀傳統女性所有的良好品德,溫柔,善良,淳樸,美麗。

另一個相對立的角色黃亞萍在愛情中存有利己之心和虛榮心,在她恰逢人生地不熟的日子裡,是張克南陪伴她度過了那段舉目無親的日子,慰藉了她內心的孤獨和恐懼感。

後來,因為高加林的出現,她享受和他對於時事新聞,國際大事等侃侃而談的感覺,拋棄了張克南。

一來,高加林可以滿足他的精神需求,二來,他可以滿足她的虛榮心。

高加林同時面對兩個喜歡他的女人,黃亞萍面對兩個同時喜歡他的男人,他們各自都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受夠了鄉下的生活和閉塞的信息,無法忍受別人的異樣的眼光,從而拋棄了真正愛自己的人。

三個人在愛情面前,我想即使劉巧珍最終沒有得到愛,但是她是沒有遺憾的。

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心裡喜歡掂量別人怎麼看自己,殊不知,我們終其一生,最該取悅的只有自己。


同事年近30歲,至今單身,尚未找到合適的男朋友。她的母親為了這件事氣哭了,在我眼裡一向堅強的女同事在電話這頭竟落下了眼淚。我想淚水裡更多的是委屈,或許覺得母親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遲遲不嫁,都快30歲了,為什麼還沒有遇到一個懂自己,想要攜手共度一生的人。

我們也曾試圖旁敲側擊地問她理想中的伴侶,能賺錢,長得高是聽得為數最多的答案。乍一看,這不是很簡單嗎?

其實不然,正如作者在《做出好決定》中所說,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偏好,你可以從評估自己的價值觀和優先項開始,什麼是重要的,嘗試做自己,看看什麼能讓你快樂。主流價值觀從來都是拿來衡量的標尺,但是能不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全然不顧。

如果我們在心裡有桿秤,知道在學歷,家庭背景,工作職業,外貌身高,靈魂契合度等綜合因素中,哪個排在最前面,哪個可以忽略不計,至少在茫茫人海中不至於像迷路的小鹿般亂撞,更不會因為年領到了,別人都結婚了等社會輿論施加的壓力,被迫選擇。

在我看來,一個好的決策一旦具備了能夠讓我們持續快樂,和自己的目標一致,縮小當下和理想的差距這三種因素,我們多半不會後悔不已,哪怕是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也不會糾結於過去,陷入沉沒成本的心理鬥爭中無法自拔。畢竟,相較於被迫選擇,迎合自己內心所做出的選擇,我們更有勇氣和擔當承擔決策帶來的後果和風險,我們也不會再為自己的過錯找到合理化藉口。

選擇無關對與錯,選擇了便只顧風雨兼程

人是很複雜的矛盾體,一邊渴望多項選擇,一邊又期待儘快做出選擇,生怕不是最佳選項,懼怕選擇了其一失去了另一種選擇可能帶來的成功。選擇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符合當下認知的,要想讓決策最優化,只有明確自我價值觀基礎上,提升各方面的認知力,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走好選擇的路。

斯蒂芬羅賓斯在《做出好決定》中也提出了我們之所以決策難是由於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決策權建立在心理偏好,以往的認知經驗,權威人士的建議,過度自信等方面。

事情本身沒有意義,你賦予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這是成甲說過的一句話,觸發了內心那根弦。

一直以來覺得像整理東西,重複瑣碎機械化的事情是毫無意義可言的,如果有什麼可以替代人類去校對,那最好不過了。

就連它們佔據了我的時間這種可怕的念頭也冒了上來。從未意識過長期持有這種想法會有什麼影響的我,在看到這句話後突然覺醒到自己忽略了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有意義的前提是心流達到了高潮,是觸摸感受當下每一件熟視無睹的事。

在他考上本科生那年,家裡負債百萬,或許是早熟的緣故,年紀輕輕的學長早已擁有了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和擔當,學長大學期間讀的是文學,這種專業在當時看來是冷門不吃香的,他也壓根兒不知道以後出來能幹什麼,他選擇了考研這條路,,破釜沉舟,就這麼走下去了,如今成為了一名青年作家。

他經常和我們提起當年賣書的那段經歷,那時下完課,他就拉著小推車,把一車的二手車拉到地攤上去賣,他也不吆喝,就低頭頷首的坐在那裡,幹什麼呢?看書,對,沒錯,當時他僱傭了一個小男孩幫他看書攤,他在那裡看書,然後人散了以後,就跑到圖書館碼字,堅持了一年,日更2000字,憋不出來也寫。

當時他身邊的親戚都說寫這些玩意兒沒前途,可是學長喜歡通過文字傳遞自己的思想。

那時比他寫的好的大有人在,但是最終能堅持下來的,已不見其名,不聞其聲了。

現在好多人都說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其實真正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可能不在於他的起點,也不在於與他的能力,而是他有著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價值觀。


掌控人生,獲得安全感,從自主選擇開始

周國平老師曾經說過,一個人在世上生活,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寶貴的,真正值得爭取的,這就是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能夠要什麼,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最適合自己的性情和稟賦,這就是準確的自我認識。有了這兩條,內心就會寧靜,行動就會從容。

我們無從知曉當下的每一個小小的決定回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但是倘若能夠堅守初心,尊重自己的感受,想來選擇也不會讓自己有多身心俱疲。

有效的決策必須讓自己身心愉悅,如同喜歡一個人那般堅定,《做出好決定》這本書就是讓我們重塑自我,承認人無完人,做好每一個抉擇,為每一個抉擇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