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二一)

(明)王阳明 撰

注释:于自力 孔薇 杨骅骁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陆澄录

二七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译文:陆澄跟随先生在南京鸿胪寺居住,突然收到家信,说儿子病危。陆澄心里又急又忧,难以承受这个打击。

先生说:“这时正应该在身心修养上下功夫,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又有什么用?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磨炼身心。父亲爱儿子是最深切的感情,但是天理也要中正适度,超过这个度就是私欲。人在这时多认为按照天理就该忧虑,于是就一味愁苦,不明白自己已经‘过度愁苦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一般来说,七情六欲一旦发作,往往过分的多,不足的少。然而,有一点过分就不是本心,必须进行调节使之适中。比如父母过世,儿子哪有不想一下子哭死才能化解心中痛苦的?然而圣人说过‘孝子哀伤不能伤害生命‘。这不是圣人要强人所难,天理本身就有限度,凡事不可太过分。人一旦认识了心体,自然就会明白丝毫不能增减。”

二八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译文:先生说:“不能说常人都能保持‘情感未发时的中正状态‘。因为‘本体和应用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体就有什么样的用。有‘情感未发时的中正’,就有‘情感发出来符合分寸的平和’。现在的人没能做到‘情感发出来符合分寸的平和’,可知是因为他‘情感未发时的中正’还没有完全做到。”

二九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译文:先生说:“《易经》乾卦的初九爻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其卦象是指初九爻,其变化是出现新爻,《易经》的占卜用的是卦辞和爻辞。”

三十

“‘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译文:先生说:“存养‘夜气‘是对普通人而言。学者能在本身修养上下功夫,不管白天有事还是无事,心中都有清明平和之气聚合散发。圣人则根本不用讲究‘夜气‘。”

《传习录》(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