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阳明心学实修手记(连载13)

二、心即理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此,阳明先生曾反问道:“心何尝有内外?”

为什么这样说呢?

“岩中花树”已经说到,一切事物都不在你的心外。“心即理” 的根本原理也是来自“意知物合一”,《传习录》说: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准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 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

《传习录》还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 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第一段的“尔意念着处”的“着”,第二段“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致”,通过一“着”一“致”,将心与事事物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体现出我心之理就是事事物物之理。我心本来具有良知,如果没有“着”和“致”, 那心的天理就变成悬空之理,有了“着”和“致”,才使心与理真正合而为一。

第二段中,“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阳明先生龙场悟出的“格物致知之旨”的直接描述。

为了证明“心即理”,阳明先生又反过来举“事父”“交友”等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假设理不在心内,而是在心外,我们想要孝敬父母,难道我们要到父母身上找孝顺的道理吗?我们想要交朋友,难道我们要到朋友身上找诚信的道理吗?

阳明先生还借用朱子的话阐述“心即理”的观点: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人的良知清澈,众理具备而万事由此产生。反过来说,也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