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新村蝶变:“石鼓”真能变“金鼓”


乐至新村蝶变:“石鼓”真能变“金鼓”

聚居新区环境优美。

今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之年,作为省级重点贫困村,乐至县金鼓村抱定“石鼓”变“金鼓”梦想,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从贫困走向振兴的乡村实践中,谱写出敢教“石鼓”变“金鼓”的时代新篇。

金鼓村,地处被誉为“蜀中净土”的乐至县龙门镇。

高高的长坡岭上,“金鼓”村标生动挺拔;俯瞰坡下青山掩映,新居如画。金鼓村宛如一座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让人心驰神往。这片“穷”出了名的山沟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蝶变。

乐至新村蝶变:“石鼓”真能变“金鼓”

村民打理花草美化家园。

居之变 建设美丽新村

金盏菊般的茼蒿花,在四月里盛开,花园里一片春色。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曾树琼,也渐渐有了侍弄花草的习惯。“政府为我们修了房子,建了花园,不种些花草,就对不起这么漂亮的房子。”

曾树琼是金鼓村的贫困户,2017年搬进了配套齐全的聚居新区,合计18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卧室、露天楼台一应俱全,简单朴素的装修和家具显示出主人的节俭。

“没有现在党的好政策,我们哪里住得起这么好的房子,过得上这么好的生活嘛!” 曾树琼不仅身有残疾,还患有多种疾病。过去,一家人住在土房里,夏天不隔热、冬天不保暖、雨天还漏雨,丈夫去世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所幸,“双挂钩”项目让她住上了新房,镇政府还推荐其儿子到成都就业。

杨晓明家古柳垂荫,妻子和女儿在花园里打理花草。眼前的一切,让34岁的杨晓明有些感慨:“要不是脱贫攻坚修通了公路,帮我修起了这个房子,我到现在可能都还结不成婚。”如今,杨晓明的女儿已经两岁了,夫妇俩平时在遂宁工作,周末就开车回乐至。

曾树琼、杨晓明生活之变都得益于“双挂钩”项目,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跟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由省高院、省财政厅、省编委等单位引入该村,具体包括:由国土部门将村民的旧房按建筑等级进行折价补偿,然后由村里统一组织规划设计、招标建设;建设资金由省、县对应帮扶单位和农户各担三分之一,贫困户无力承担的部分通过D级危房改造项目进行补贴。

金鼓村位于龙门镇(原龙门乡)地理中心,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共451户1251人。根据《龙门乡金鼓村省级重点贫困村新村建设工作规划》,金鼓村依托“双挂钩”项目,把聚居新区建设与龙门镇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把聚居新区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景观区。截至目前,共有260户村民(其中贫困户76户)搬进了生态宜居的聚居新区。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老了还能住上楼房。”86岁的贫困户陈万通,告别了老屋搬进了新家。

“金鼓村‘石鼓’变‘金鼓’的梦想,是我们金鼓村民的梦想,也是历届龙门镇党委班子的梦想。”龙门镇党委书记李泽思表示,摘掉金鼓村省级重点贫困村的“帽子”,是龙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战,镇党委班子紧紧扭住“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依托“双挂钩”项目支撑,着眼长远实施美丽新村建设,一锤接着一锤干,才迎来了金鼓村今天的蝶变。

乐至新村蝶变:“石鼓”真能变“金鼓”

村文化阵地焕然一新。

路之变 夯实发展基础

在金鼓村村民的集体记忆中,路算得上是较为痛苦的那部分了。

“要想卖点东西,全部都靠爬坡上坎背出去,还要遭收购商压价,卖不起好价钱。”

“遇到烂八月,泥巴浆没得过膝盖头,筒靴都要扯烂好几双。”

“那时候出门只能走田坎,送娃儿上学还要背起走,不小心就会摔下田坎,我都摔了好多次,老人小孩根本不敢单独走。”

在金鼓村,道路瓶颈只是制约因素之一,金鼓村还面临缺水瓶颈。

“以前是干湾湾,水都往西流了,大多数靠天吃饭,村民吃水要到两公里外去挑。”69岁的杨云平是原金鼓村村委会副主任,他经历了金鼓村解放至今的“找水”全过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兴修水利热潮,龙门镇各村也是又修水渠又建提灌站,但仍没能把水引上金鼓村。“三星桂花湖水库相距金鼓村只有几公里路,却需要建三四级提灌站水才能提到村里,由于投资太大,最后都不成功。”

2005年起,四川省实施红层找水项目,在金鼓村打了100多眼机井,只有三分之一的井里的水能饮用,大多数井20米以内无水,20米以下含盐重,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依然待解。

杨文武是金鼓村村支书。2013年,全村的水泥路仅有2.1公里,土路12.1公里,有三个组连泥巴路都没有,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下雨两脚泥”是常态,农副产品拉不出去,肥料物资也运不进来。

“2014年村委改选后,村两委决定首先打破道路瓶颈。”主意拿定,村两委在龙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并制定了“以组为单位,分段突破、逐步打通”的实施策略。然而,村民意见不统一,策略实施困难。

“大年初二开会,有一半人同意修,有一半人不同意,反复做工作后终于达成一致,开始规划线路了,三天以后有人又不干了。”杨文武回忆说,在修路难度最大的三组,专题商议修路的会就开了很多次,村民们反复达成协议又反悔,“2014年修路的事硬是没整成,2015年又去做工作,才最终打通了二环线”。

“2015年,省军区到金鼓村开展省级重点贫困村对口帮扶,由资阳工兵团为村里新开辟出村组毛坯路。同年下半年,省高院、省财政厅、省编委接手帮扶并出资320万元,随后村民又筹资150万元,年底实现了水泥路队队通。”说起当年修路,杨文武如数家珍。

“这下对了,穿双拖鞋都可以赶场了。”道路修通以后,走了一辈子泥巴路的陈万通如是感叹。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实施,金鼓村实现了水泥路从2.1公里到18公里质的飞跃,与生产道、机耕道、便民路、入户路构成多层级交通网络,彻底打通了交通梗阻。

道路瓶颈打破后,2015年,省高院、省财政厅、省编委帮助金鼓村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市上也同步启动水利专项整治项目。据杨文武介绍,项目实施至今,金鼓村共修建蓄水池100多口、囤水田埂30多根、山坪塘19口,水利设施最高修到了海拔500米处,饮用水工程基础性施工也随之启动。

“每个队平均有超过8个蓄水池,每个蓄水池储水80~100立方米,全村总蓄水量超过一万立方米,帮助村民增产增收20%以上。”

“一户一表,130户已经办理了自来水开户手续,预计今年5月就能接通自来水。”

在突破道路、水利设施瓶颈的同时,金鼓村还进一步整合扶贫资金,新建多功能村级办公阵地,新建了45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新建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配套了卫生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综治中心、电子商务、日间照料中心及垃圾站、公共厕所、入村绿道、太阳能路灯、庭院灯、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础设施,村民人居环境和全村整体风貌大幅提升。

乐至新村蝶变:“石鼓”真能变“金鼓”

村民养鹅走上致富路。

业之变 拓宽增收路径

产业兴,乡村才能振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金鼓村一改昔日模样,处处响起了产业发展的笙歌。

“咯咯咯……嘎嘎嘎……呱呱呱……”大鹅雄赳赳,小鹅气昂昂,数百只白鹅排成长队,在鹅主人的引导下,鸣叫着奔向塘堰。

“养鹅有事干,免得去打麻将。”鹅主人名叫刘小蓉,丈夫和儿子外出打工了,她留守在家照顾女儿。过去,闲来无事,刘小蓉喜欢打打麻将,却经常输钱误事。于是,刘小蓉下定决心拿出30000元养起了白鹅:“最多的时候有700多只,全部喂的是玉米,现在大鹅体重有7斤左右,开年已经卖出去一半了。”

在金鼓村,像刘小蓉一样进行家庭养鹅的村民不在少数,洁白的鹅群游弋在荷塘水田,成为金鼓村美丽新村背景中的流动风景线。

“咩咩”的叫声从山坡上传来,一群黑山羊悠闲地吃着草,它们的主人杨均,此刻正在山下的柑橘园里务工。

“脱贫不能等靠要,多一分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杨均是金鼓村的脱贫榜样,他从2015年开始发展黑山羊养殖,目前他的黑山羊产业已达年出栏30余头规模。养羊之余,他还利用一技之长,到橘园、藕塘或建房工地务工,不断为自己的致富梦想努力着。

如果金鼓村村民自主发展的产业是“有声”的,那么金鼓村集体经济产业就大多是“无声”的。

在村文化广场,形似停车棚的光伏发电设施,年产电量可达一万多度,创收8000多元;村集体堰塘产权承包16亩,承包费收入6000余元;村集体流转土地种植锦秀黄桃、脆蜜李,明年可实现初挂果,稻田养鱼实现鱼米双丰收;村集体投资20万元入股龙王庙村的卯劲兔场,风险共担,按股分红,建成之后可以持续为金鼓村集体经济创造稳定的收益。

乐至新村蝶变:“石鼓”真能变“金鼓”

柑橘田间培训。​

近几年,龙门镇柑橘产业发展势头强劲,5000多亩柑橘基地连片发展,巨大的规模化潜能,让李泽思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为何不把大家团结起来,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共拓市场、共御风险、共创品牌呢?

于是,乐至县柑橘产业联合体创立。2019年9月,以龙门镇的四川乐橙果业、四川桔祥果业、四川香果源生态农业为发起单位,涉及乐至县及周边地区32个基地共计8000余亩,联合成立了四川正合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整合成立联合体,大家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扩大了规模优势,还可以降低综合成本。”龙门镇报国寺村易礼军表示,加入联合体,每个基地都有信心更好地发展。

2015年易礼军和王定军一起投资兴业,率先在金鼓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开办柑橘园,目前已累计投资300多万元,每年可为村民创造劳务收入20万元。

“还有两年才到盛果期,年产量可达到20万斤。”王定军来自重庆,开办柑橘园不久,他就增加投资,流转土地100多亩种植莲藕,却面临缺水难题。得知情况后,金鼓村村两委主动联系帮扶单位,筹资两万多元从三星引来桂花湖水,帮助王定军渡过了难关,莲藕连年获得丰收。“金鼓村的投资环境好,下一步我准备再建个养鸡场,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

近年来,龙门镇党委持续拓展“党建+产业”机制,坚持“市场主导+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导向,纵向引导龙门柑橘产业区域整合,形成“龙头业主+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贫困户”联接机制,横向新培育龙王庙村卯劲肉兔、断石岗村丝芳锦蚕桑、青山沟村顶粮柱糯米、江家沟村大闸蟹等由村支部书记挂帅的种养业,有效激活了龙门镇的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路径。(易鹏 陈春 本组图片由资阳网记者 秦建华 摄)

来源:资阳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