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块石头是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有一块却被做了捣米臼

稍微了解书法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其中篆书又分为大篆、小篆,因为离我们太远,太难辨认,专门学习篆书的人并不多。但是不管是不是学习篆书,只要是学习书法,一定绕不开一个重要的碑帖,那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块形状像鼓一样的大石头上,是篆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大致刻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这十只石鼓在唐代就已经被发现了,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但是在无数年的历史沧桑中,有一只石鼓竟然被做成了捣米臼,着实令人叹息。

这十块石头是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有一块却被做了捣米臼

那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在唐代贞观年间,在现在宝鸡石鼓山,那时候叫凤翔陈仓山的一片荒山野地里,一个牧羊人发现了十块大石头,这一发现立马震惊了唐代的文化艺术界,但是奇怪的是,这十只石鼓,虽然让文人墨客们为之震惊,但是朝廷对它们一直没啥反应。韩愈就因为这石鼓的遭遇愤愤不平,写下了名垂青史的《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这十块石头是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有一块却被做了捣米臼

但是他的呼声并没有被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听到,他们还是对这十只石鼓不管不顾,放任它们在荒野中风吹日晒,鸟损虫蚀……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时跑到此地避难的唐肃宗听说了石鼓的消息,于是便让人把石鼓运到自己这里来,好方便赏玩,但是还没赏玩多久,安史叛军已经逼近凤翔,唐肃宗无奈又得继续逃难,于是就把石鼓就地掩埋了。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当地的官员还记着这十只石鼓,于是便小心挖掘,终于让石鼓重见天日。但是这十只石鼓再一次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仍然被弃之荒野。连同石鼓一起被弃置的,还有韩愈的一封被积压了八年之久的请求朝廷妥善保管石鼓的奏章。

这十块石头是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有一块却被做了捣米臼

之后,一位叫郑余庆的官员担任凤翔府尹,同时兼任国子祭酒,主持全国文教大事,偶然间看到韩愈的奏章,这才重新奏请朝廷保护石鼓,于是这才将石鼓移入孔庙。但是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石鼓上的文字更加斑驳了。不仅如此,其中一只石鼓竟然消失不见了。

而随着大唐王朝的覆灭,那九只石鼓也下落不明了。

等到宋朝一统天下,宋仁宗对石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遍寻天下,但仍然还只是找到了九只,那一只还是毫无下落。

这十块石头是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有一块却被做了捣米臼

终于有一个叫向传师的金石收藏家无意中发现了失踪的那只石鼓的蛛丝马迹,终于在一个屠夫的刀下发现了这只失踪了两百多年的石鼓。

但是眼前的景象却让向传师惊呆了,这哪里还是石鼓啊!这只石鼓字迹不仅磨灭不堪,更加已经满目全非,已经被掏成了捣米臼!虽然如此这历经风雨的十只石鼓,终于获得了团圆。虽然此后仍然历经战乱,但是这十只石鼓再也没有分开过。

这十只石鼓不仅是历史的记载者也是历史的经历者,虽然饱经沧桑,但是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更加无可撼动,只是它们的遭遇,尤其是那只被做成了捣米臼的石鼓的遭遇,不禁让人叹惋。

这十块石头是书法史上的无价之宝,有一块却被做了捣米臼

虽然石头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也在无声的诉说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