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衔接,尽早进入适应期?

幼升小,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衔接,尽早进入适应期?

开学了!

这其中有一部分小朋友正式告别幼儿园,开始迈向了小学的门槛。

可以说,家长和孩子在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都会充满新奇和期待。特别是家长,在期待之外难免多多少少会有一丝不安和担心。内心会在想:孩子进入小学一切还是未知数,是否会适应呢?

家长有这种困惑是正常的,因为小学和幼儿园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先来说一说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幼儿园时间要求上相对比较宽松。

比如时间上,孩子可以晚去一会。家里有事,可以给孩子请假一星期也没关系。

比如我家孩子上大班的时候,单位组织外出旅游,想着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去开阔一下眼界,于是给孩子请了一星期的假。

而小学上学时间固定,不能迟到。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请假。因为请假时间长,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二、老师的态度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感受不一样。

在幼儿园,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在校门口,老师都会笑脸相迎,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感,老师亲切感十足,孩子被关注的多。

而在小学,孩子在幼儿园时期所享受的“待遇”会逐渐弱化,班级学生多,老师可能无暇关注到你家孩子,孩子的存在感会降低,心里会有落差。

三、在小学以学知识为主。

进入小学,孩子正式学习课本,上课期间以教学活动为主。集体授课,学校定期对孩子会有考试进行量化评估。而在幼儿园,学校是以做游戏为主,重在探究、感知上。

学校的教学模式,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会有所变化。

在幼儿园,学校没有布置家庭作业,家长在这一块对孩子也没有要求,可以说是以培养孩子兴趣为出发点。

而进入小学,有了学习任务,有了考试,家长无形中开始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标准和要求。

幼升小,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衔接,尽早进入适应期?

上面是常见的几点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这些差别,自己家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呢?于是,这也成了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有关教育人士,针对小学生入学一年级具体情况的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孩子普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表达能力不足。

孩子在学校沟通上存在障碍。一旦遇到问题,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同伴交往能力不足。

刚入小学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之间相处。要么生疏,要么通过欺负、打扰来引发对方的注意。

三、生活能力不足。

这一点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存在最多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孩子鞋带开了,不会系。

比如说跑错班级。

每年一年级开学,总有小朋友记错,进到别的班级的现象。

比如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每天都有丢笔、丢课本的现象。

拿我家孩子来说,据我的记忆,在小学里,丢过课本、丢笔无数。

还记得有一次,早上,我刚送完她上学不久,她就用老师手机给我打来了电话,原来是自己的语文课本忘记装书包了。早读是语文,没有书,让老师发现,于是用老师手机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学校送。

而孩子存在的这些问题,常常被家长忽视掉,在父母的眼里,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好,就可以完全忽略她的其他缺点。

家长常爱说的一句话: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于是乎,切断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

记得我的一位朋友,当年她家孩子入学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孩子语文数学都考了满分。朋友开心坏了,见到我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虽然成绩依然不错,但身上不断暴露出来的其它问题,让朋友头疼不已。

在这里,我想对家长说,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成绩不是主要的。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

只有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养成了,孩子会越来越优秀,家长会越来越省心。

幼升小,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衔接,尽早进入适应期?

家长具体该怎样引导、培养孩子的习惯,做好幼小衔接呢?

下面分享一下具体操作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其实,孩子在低龄阶段,专注力并不需要去辅导机构进行训练。只要孩子的专注力不被打扰,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健全的。

如何不被打扰?举个例子。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走上前去干预。

生活中,作为父母,常常会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时不时凑上前去,去指导孩子。这样打断了孩子思路,也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建议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去干涉。待孩子写完作业,再去了解。

二、家务要让孩子参与。

孩子参与家务,一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二来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

比如从简单的做起,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书桌。自己学系鞋带,洗袜子小物品。家长做好饭,要求孩子端饭,吃饭收拾碗筷。

三、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总爱包办,以至于把孩子养成了“巨婴”。等孩子长大后,各种问题出现,才后悔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培养。

具体怎么操作呢?

比如孩子打破了杯子,家长首先来和孩子沟通:“杯子破了,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孩子肯定会说,有可能会伤到别人。

家长引导孩子接下来该怎么办,孩子会思考说,用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

这样通过沟通,引导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

再比如说,上面我提到的,孩子忘带书本的例子。

那天孩子放学后,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

我问她:“早上没带书会有什么后果?”

孩子实话实说:“早读读不成课文,还会挨老师批评。”

接下来我对孩子约法三章:这次妈妈送书是最后一次。以后再出现忘带的现象,我不再送,自己承担后果。

正是我的“威胁”,孩子以后开始操心,晚上写完作业就把书本装到书包里,不再出现早上再整理的现象。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一年级培养,越早培养,越早受益。

具体到细节上。

早读。早上拿出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读书。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背英语,练听力,读语文都可以。

下午放学回来第一时间写作业。写完作业自行检查。

每天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家长参与检查,做到日日清、周周清。

晚上写完作业,要安排读书时间。

在低段,家长可以亲子共读。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读。

和孩子读书时,家长采用启发式、或者和孩子参与故事情节再现表演。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让孩子吸收这本书的精髓,二来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原本是一块洁白的布,在上面如何描绘,需要家长的软实力。学校,只是赋予了最基本的教育功能,而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走得更远、更优秀的必要条件。愿我们和孩子一路同行,不断完善自我,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