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人啊,根據重新振作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看著比自己卑微的東西,尋找墊底的聊以自慰;另一種則是看著比自己偉大的東西,狠狠踢醒毫無氣度的自己。”重新振作,在任何時候都是一件困難的事兒,有時候,我們只談論著結果,卻從來不知道成功的花當初是在血雨中堅挺的芽兒。柳樂優彌,便是這樣一個青年演員,他狠狠踢醒頹廢的自己,之後重新振作。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說起柳樂優彌,讓我們先把鐘擺往回撥到2004年,將目光投射到戛納電影節。彼時的柳樂優彌大約14歲,還是個半大的少年,卻擁有一雙“有力的眼神”,正是這雙眼睛讓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選中他在自己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出演男主角。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把寂寞放入時間,將死生藏進四季。夏日清晨裡無人知曉的寂寞離散、生死喜悲,很難讓人相信12歲左右的稚嫩少年是怎麼演繹出這樣複雜的情緒。他究竟是怎樣得知泡麵桶裡的“盛與衰”?又是怎樣得知行李箱裡藏匿著的“生與死”?他是怎樣得知日復一日無所事事中承載的是思念?他在演藝上的天賦讓小編震撼,同時也讓是枝裕和驚訝。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柳樂優彌這匹千里馬,被枝裕和這位伯樂發現,大概是對於喜愛電影的人們最大的驚喜。《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著是枝裕和,更因著柳樂優彌,直接闖入了第57屆戛納電影節,奪得了當屆的最佳影片獎項。“伯樂”獲得最佳導演獎項,而“千里馬”則直接一舉成名,奪得最佳男演員獎項,要知道,這時候的他不過剛剛14歲。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這裡小編要多嘴幾句了,當時參與第5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競選的還有我們的影帝,梁朝偉。換句話說,14歲的半大少年擊敗了演技精湛的影帝以及多個國家的極為優秀的演員,奪得了桂冠。從這裡,大概就能知曉這位少年在演藝上的卓絕天賦。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同時,柳樂優彌也是日本電影史上唯一一個獲得過戛納電影節影帝頭銜的演員。當他奪得影帝的消息傳回日本後,整個日本影業都沸騰了,日本民眾特地授予他“文化關係者文部科學大臣表彰”,彰顯他對日本電影國際地位提升的貢獻。之後便是接踵而至的追捧、邀約,14歲的半大少年還未來得及消化成功的喜悅,便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工作。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或許是年少成名的緣故,又或許是出道演的便是是枝裕和的電影,要知道,這位導演的電影儘管步調緩慢,但那種沉浸在鳥鳴、樹葉沙沙中的哀傷簡直讓人抓心撓肺,他的電影后勁太大,以至於讓柳樂優彌遲遲走不出來。偏偏柳生優彌又是個內斂的性子,好幾次上節目他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出來。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深夜裡工作後無人知曉的壓力,加上少年初出茅廬壓根兒沒有受過專業的演技指導,他演戲全靠著自己的體會和摸索,之後他出演的好幾部作品,都沒能交出好的票房,因此口碑一落千丈。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之前有多追捧,之後就有多刁難,從戛納影帝到票房毒藥的落差,讓媒體們再次興奮起來,鋪天蓋地的票房毒藥報道壓得這位還沒有成年的少年喘不過氣來。後來,這位剛滿18歲的少年終究抵抗不住壓力,服用過量藥劑被送進醫院,幸得搶救及時,大概是因禍得福,這個疲憊的少年終於得以休息和沉澱。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幸好他有著交往四年的女友,剛成年他便和女友結了婚,隔年他的妻子產下一女,當爹的責任感讓少年迅速成長為男人,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演繹生涯,振作自己的精神。振作精神向來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你必須忍耐無人知曉的寂寞,必須用鋼鐵般的意志咬牙穿行黑暗,經歷酷暑和嚴寒,戰勝自己的軟弱,還需要等待機會,才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抵達豐饒和光明。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柳樂優彌花了十年時間走出困厄,這期間他暴減25公斤,往死裡磨練自己的演技,終於再次殺回電影界,憑藉導演真利子哲也的《失序男孩》獲得第38屆橫濱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第90屆電影旬報獎最佳男主角。

14歲擊敗梁朝偉奪影帝,卻被嘲票房毒藥,他磨礪十年重回巔峰!


從戛納影帝到“傷仲永”式嘲諷,從票房毒藥到重回影帝,從眾人追捧到無人問津,柳樂優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天空是平等的,對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但是天空時而會給我們試煉,當黑暗來臨,烏雲和密雨會將太陽遮蓋,但請不要停下,要知道不會有過不去的夜,不會有停不下的雨,我們每個人都是走在成功的路上,千萬別半途而廢。小編分享到這裡了,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