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塔克拉瑪干沙漠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有一片300畝的海水稻田。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今年是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連續第三年開展種植試驗,測產結果顯示海水稻再一次獲得豐收。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海水稻


海水稻再一次豐收,讓“袁隆平”三個字再一次被提起。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袁隆平


袁隆平團隊研究種植海水稻不僅是增加了糧食生產,還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延緩了荒漠化。試種地塊的土壤含鹽度由3年前的千分之十八降到現在約千分之三,pH酸鹼度由8降到7.8。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的潛力,若耐鹽鹼水稻大面積種植,對於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荒漠化


我國一直倡導“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倡導“光盤行動”。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肆虐,並仍存在反彈擴散的危險,各國都非常關注糧食問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重要性。要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光盤行動


在湖南長沙有一座隆平水稻博物館,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大型水稻博物館。水稻博物館的建立,為稻作知識的傳播、農耕文明的弘揚,農業科技的交流,以及提升中國的軟實力等發麵發揮自身更大的作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隆平水稻博物館的稻田


整個博物館的靈感來自於水稻,其外觀由多個形似“稻粒”的建築組合而成,建築排列成綻放的稻花形狀。通過視頻、照片、實物等,立體詮釋我國悠久的稻作文化和農耕文明。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隆平水稻博物館

博物館分為陳列、庫藏、公共服務、技術與行政管理等5個功能區。其中陳列區包括中國水稻歷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3個基本展廳和1個臨時展廳。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館藏展示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隆平水稻博物館的稻田

從大門進入,造型別致的序廳,讓人感嘆空間與線條的完美融合,圓潤通透直視蒼穹的中庭,能直接感受到陽光雨露,精緻精巧的高科技布展陳列讓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隆平水稻博物館展廳


在先期開館試運行的《夢想成真——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展區,透過晨光,只見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躬身稻田,注視著金色的稻田,面露微笑。走進《金色奇蹟——水稻的生長、種植與研究》展區,除了用現代聲光電展示育苗等過程外,在展區一側的一整面超級稻種子十分搶眼。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博物館內袁隆平畫像

一顆小小的種子,埋在土壤之下從生根發芽,到變成金色的稻穗。通過水稻博物館,能感受到一粒米的來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向大家呼籲:

一、把厲行節約貫穿到日常工作生活各個方面,在單位食堂用餐、公務活動用餐、家人親友用餐等,都要踐行“光盤行動”,珍惜每一餐飯、節約每一粒糧,切實防止“舌尖上的浪費”,養成“夠吃就好、剩餘打包”的良好習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要大力弘揚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從節約一粒米、一滴油、一棵菜做起,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言傳身教,教育引導子女、親屬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自覺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觀念。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要帶頭破除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搞攀比等陋習,帶頭抵制浪費糧食、高檔聚餐、非理性消費、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帶頭爭當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廣泛凝聚起崇儉戒奢的社會正能量。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民以食為天,食以儉養德。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一起向勞動致敬,為豐收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