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導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唐詩讀來朗朗上口,可以說幾乎是婦孺皆知的佳句。然而,對於這首詩本來真正的作者,卻有不少的爭議,那麼,這首廣泛流傳的唐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一種說法是此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

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生於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裡(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李紳幼年喪父,由其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內有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進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因這兩首詩在當時正反映了農民辛苦種田的場景,所以被譽為農詩人。

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他曾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遊學烏鎮,與烏鎮普靜寺住持唐抱玉為莫逆之交。

李紳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經失傳。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但是導者和實踐者之一。
元稹稱李紳說:

“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顯見,李紳的詩風,與“鋤禾日當午”詩的格調相一致。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南宋的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二十九李紳目中是這樣記載的:

“紳初以《古風》求知於呂溫,溫見其齊煦,誦其《憫農》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曰:‘此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

《唐詩紀事》是一部有關唐代詩人及作品的評論彙集,共81卷,收唐代詩人1150家,內容極為繁富。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第二種說法是此詩的作者是唐朝另一位詩人聶夷中

唐五代人孫光憲著有《北夢瑣言》,其中卷二記載:

“鹹通中,禮部侍郎高知舉,榜內孤貧者公乘億,賦詩三百首,人多書於屋壁。許棠有《洞庭詩》尤工,時人謂之‘許洞庭’。最奇者有聶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貧苦,精於古體,有《公子家》詩云:'種花於西園,花發青樓道。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又《田家》詩云:‘父耕原上田,子所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又云:‘鋤禾日


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為光明燭。不照錡羅筵,只照逃亡屋’。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其中明確指出,《鋤禾》的作者是聶夷中。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聶夷中(837~?年),唐代詩人,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水濟)人,一說河南人。出身貧寒,備嘗艱辛。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中進士。由於時局動亂,他在長安滯留很久,才補得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

聶夷中的詩作,風格平易而內容深刻,在晚唐靡麗的詩風中獨樹一幟,如《公子行二首》《公
子家》諷刺貴族公子的驕奢淫逸,《田家》《詠田家》遺責封建賦役對勞動人民的苛重剝削,《雜怨二首》表現連年戰亂造成人們家庭離散的痛苦,寫來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唐才子傳》謂其“傷俗憫時”“警省之辭,裨補政治”"。詩人喜歡採用短篇五言古詩和樂府的形式,以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寥塞幾筆,將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暴露在人們眼前,冷峭有力,像“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這樣的詩句,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格言。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那麼,《鋤禾》的作者究競為誰?《北夢瑣言》的作者孫光憲,生於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卒於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而《唐詩紀事》的作者計有功,史書記載其生卒年代不詳。但史書中記載了他中進土的時間為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據此可大致推測,孫光憲生活的年代距李紳不過50年左右;距聶夷中也應該不過10年左右時間。

從時間上來看,孫光憲《北夢瑣言》的記載可能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從記載上來看,《北夢瑣言》內容所記為晚唐五代事,題材豐富,包括政教禮法、文壇逸聞趣事、民間風情習俗,等等。因為作者孫光憲為晚唐五代人,當代人記當代事,較能自然忠實呈現當時的樣貌,王文才在《蜀杌校箋序》中曾說:

“五代雜筆,首推《北夢瑣言》。”

許多研究唐末五代的學者在述及歷史、政治、文學乃至風土人情時也常提及《北夢瑣言》這本書,如《太平廣記》《資治通鑑》《舊五代史》《十國春秋》等都不同程度援引《北夢瑣言》中的資料,或補其缺,或資考訂,可見《北夢瑣言》是一本史料價值極高的筆記。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而計有功《唐詩紀事》的成書印製,卻大有周折,並非計有功親自所為。《唐詩紀事》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王禧刻本。而據王禧自序雲,他在客中邂逅計有功之子,

“因得是書,立命數十吏抄錄,其間不能無魯魚交豕之誤”。

因而後來據王禧刻本翻刻的《唐詩紀事》的其他版本,其中的脫誤舛錯也就難免了。

“鋤禾日當午”這首經典的唐詩,其作者不是李紳?而另有其人

明代學者胡震亨(1569~1645年)在其《唐音癸籤》中就曾指出他多處張冠李戴的錯誤。

所以綜合各方面來看,或許聶夷中才是《鋤不》的真正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