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到舉人,一道當時讀書人難以跨越的天塹,身份相差多大呢

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最為重要的一種方式,也是平民百姓能夠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實現等級跨越最佳的途徑。是中國最早的“高考”。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度已經實行了1300多年了。至今狀元這個名詞還是充滿魅力和活力讓人羨慕。你們可能不知道,狀元這個詞是中國唯一正統女皇帝武則天發明創造的。

古代秀才到舉人,一道當時讀書人難以跨越的天塹,身份相差多大呢

現代讀書,如果你能考上985或者211這樣的名校,那麼你的人生相對來說就要順很多,那麼古代你考到什麼程度你才混出頭了呢?都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答案是舉人,如果你在古代考上了舉人,你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起現代的考上清北來的還要猛烈。可以說一旦中舉你就是人上人了,你的名字將加上古代代表權貴的專用名稱“老爺”來形容你。具體實例可以看清代的小說《范進中舉》裡面的主人公在中舉前後的身份差別。

古代秀才到舉人,一道當時讀書人難以跨越的天塹,身份相差多大呢

那麼中舉前後秀才和舉人身份到底相差多大呢?秀才,在在現代很多電視劇中都有這樣的形象,給人的直接影響就是身穿長衫,說話文縐縐的,而且大多數因為死讀書沒有生活來源,生活窘迫,窮書生,窮秀才。百無一用是書生往往形容的就是秀才。雖然古代讀書人的身份很高,但是也要看你讀到什麼程度。秀才只能算是窮書生,只有舉人才算得上是舉人老爺。這兩稱呼別看是挨著的,看似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卻難於登天。

古代秀才到舉人,一道當時讀書人難以跨越的天塹,身份相差多大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古代的科舉制度了。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意識形成於隋朝,正式開考於唐朝,完善於宋朝,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明清時的科舉考試一般認為分為三級,但是具體來算應該是四級,分別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殿試也就是金鑾殿上拜見聖顏,這一關不會被淘汰,只是排等級。除此外,童生試又再次分為三級,只有考過童生三級之後才能稱之為秀才,可這秀才只是科舉考試中最低級的名頭,相當於一個入學考試,只有考取了秀才身份才能真正進入府、州、縣學進行學習。

古代秀才到舉人,一道當時讀書人難以跨越的天塹,身份相差多大呢

而舉人是什麼呢?舉人則是考過了鄉試才能取得的名頭,我們一般看電視劇中所說的“秋闈”指的就是舉人考試。如果說考取秀才相當於獲得了現在的入學考試,那麼考取舉人可以理解為通過了高考。身份的差別就是秀才你還是讀相當於現代的中小學,中舉之後你就是大學生了,還是名牌大學生。我們拿《范進中舉》作為舉例,當初范進只是個秀才的時候,連他的岳父,一個屠戶都敢隨意責罵他;而等他中了舉人後,不僅自己高興壞了,連他被痰堵住了喉嚨開始發癔症,他的岳父都不敢對他動手;甚至連城裡的“老爺”都特地給他送來錢財。考上了秀才,只是有進一步求學的資格,但是考上了舉人,則是有了做官的資格。現代出現了很多“讀書無用論”,認為一個人有才華,讀不讀書都無所謂,照樣能混的很好,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天才往往是少數人,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學習依舊是充實自己,以及奔向更光明前程的最好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