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河補習班》看中國家長,為什麼總喜歡拿孩子的“腦子”說事

週末在家補看了一遍電影《銀河補習班》,電影輕喜劇的表達方式,崇尚自由的教育方法,除了鄧超因為現實中的另類“學霸”人設,會讓人看上去有點出戲,整個電影立意很好,給習慣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父母們展示了另一種教育之路。但是,看完整個電影,讓我覺得特別切合生活的一句話就是,媽媽一直在說得一句話“他腦子又不行,再不努力怎麼辦”,“腦子不行”是媽媽對馬飛的定位。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說“我們家孩子腦子慢,必須得努力”又或者“老師說了,我們家孩子腦子挺快就是不愛學”,為什麼中國家長總愛拿“腦子”說事。

從《銀河補習班》看中國家長,為什麼總喜歡拿孩子的“腦子”說事

“腦子”從學名來說,應該是指的智商,而據統計人類智商分佈比例大致如下:

智商在120-129的佔10%,

智商在130-139的佔2.5%,

智商在140-149的佔0.5%,

智商在150以上的佔0.1%,

120以下在人口中的比例約為87%,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出於中等水平,也就是說“腦子”大都不相上下,差的或許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而這兩者的養成與孩子從小所受的教育和培養息息相關。家長們愛把孩子的學習差異甩給“腦子”的快慢,或許是背後對本應負起的教育責任的甩鍋。

從《銀河補習班》看中國家長,為什麼總喜歡拿孩子的“腦子”說事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堂課

教育不是等到孩子到齡了,掏個學費送到學校,而是應該從孩子出生開始,爸爸、媽媽和家庭成員都必須提上日程的大事。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說過,孩子三歲以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錯過這個時間段可能是一生都難以彌補的。

“腦子”好不如性格好

“腦子”慢或許不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但是性格卻會讓我們始終不放棄,即使在低谷也有一直向上的勇氣和力量,或許對於長長的人生來說,似乎更為重要。就像劇中的馬飛,他從小被老師認為腦子缺根弦,被媽媽認為腦子慢,但是當他在爸爸的鼓勵和引導下,明白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努力,為自己加油的時候,他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但是他不是一個學習機器,他有自己想法,即使身處困境,仍知道想辦法拼一把。

與其急著教給孩子“123”不如培養他想要學習的興趣

我覺得學習本身是很快樂的,當你探索未知,並把學來的知識用在你生活中,應該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當你把學習變成一種強制性的東西,一切就索然無味了,就像你喜歡逛街,加入每天有人要求你必須逛夠幾條街,然後記住每個店鋪的名字,並定下你每個月必須要逛夠多少數量,不達到不行,或許你也會覺得逛街不再是一種樂趣,而是一種負擔了。所以與其急著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不如先引導他先嚐試學習的樂趣吧。

從《銀河補習班》看中國家長,為什麼總喜歡拿孩子的“腦子”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