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河补习班》看中国家长,为什么总喜欢拿孩子的“脑子”说事

周末在家补看了一遍电影《银河补习班》,电影轻喜剧的表达方式,崇尚自由的教育方法,除了邓超因为现实中的另类“学霸”人设,会让人看上去有点出戏,整个电影立意很好,给习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父母们展示了另一种教育之路。但是,看完整个电影,让我觉得特别切合生活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一直在说得一句话“他脑子又不行,再不努力怎么办”,“脑子不行”是妈妈对马飞的定位。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脑子慢,必须得努力”又或者“老师说了,我们家孩子脑子挺快就是不爱学”,为什么中国家长总爱拿“脑子”说事。

从《银河补习班》看中国家长,为什么总喜欢拿孩子的“脑子”说事

“脑子”从学名来说,应该是指的智商,而据统计人类智商分布比例大致如下:

智商在120-129的占10%,

智商在130-139的占2.5%,

智商在140-149的占0.5%,

智商在150以上的占0.1%,

120以下在人口中的比例约为87%,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出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脑子”大都不相上下,差的或许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这两者的养成与孩子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培养息息相关。家长们爱把孩子的学习差异甩给“脑子”的快慢,或许是背后对本应负起的教育责任的甩锅。

从《银河补习班》看中国家长,为什么总喜欢拿孩子的“脑子”说事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堂课

教育不是等到孩子到龄了,掏个学费送到学校,而是应该从孩子出生开始,爸爸、妈妈和家庭成员都必须提上日程的大事。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过,孩子三岁以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间段可能是一生都难以弥补的。

“脑子”好不如性格好

“脑子”慢或许不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是性格却会让我们始终不放弃,即使在低谷也有一直向上的勇气和力量,或许对于长长的人生来说,似乎更为重要。就像剧中的马飞,他从小被老师认为脑子缺根弦,被妈妈认为脑子慢,但是当他在爸爸的鼓励和引导下,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努力,为自己加油的时候,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但是他不是一个学习机器,他有自己想法,即使身处困境,仍知道想办法拼一把。

与其急着教给孩子“123”不如培养他想要学习的兴趣

我觉得学习本身是很快乐的,当你探索未知,并把学来的知识用在你生活中,应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当你把学习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东西,一切就索然无味了,就像你喜欢逛街,加入每天有人要求你必须逛够几条街,然后记住每个店铺的名字,并定下你每个月必须要逛够多少数量,不达到不行,或许你也会觉得逛街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负担了。所以与其急着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不如先引导他先尝试学习的乐趣吧。

从《银河补习班》看中国家长,为什么总喜欢拿孩子的“脑子”说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