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無竭西天取經

石景山一名,在民間又有叫石經山、溼經山的,這與曇無竭西天取經的故事有關。曇無竭,朝陽人。俗姓李,少小出家,號法勇,生活在北燕馮跋年代。公元420年,他帶領一支25人的取經隊伍,從北燕的首都龍城(朝陽)出發,去古印度取經,成為東北取經第一人。明《宛署雜記•仙釋》記載:“往來西山諸寺,不知所終。”


曇無竭西天取經

曇無竭(譚昌龍繪製)(源於網絡)

​提及中國僧人西方取經,名聲最著者有兩人,一是法顯,一是唐玄奘。唐玄奘於貞觀元年出發去印度取經,晚於曇無竭二百餘年。而法顯是在曇無竭前二十餘年,其經歷與之相近。法顯是在399年從長安出發,歷時十三年,前後經過三十餘國。在411年8月,從海上坐商船回國。出發時,他們一行是4人,次年抵達張掖,隊伍擴充到了11人。期間有中途回國的,有死掉的,也有留在印度的。完成整個取經任務的唯法顯一人。


曇無竭西天取經

法顯

曇無竭以25人之眾的取經隊伍浩浩蕩蕩“遠適西土”,歷時二十餘年,歷盡千難萬險,有20人在途中罹難,最終僅有五人功成正果,漂海而還。無論從隊伍規模、經歷時間和磨難,還是從獻身精神和取經成果來看,曇無竭都不應該在法顯和唐玄奘之下。但在當今提及西天取經,人們大多隻知道唐僧,知道那個並不真實存在的孫悟空,卻很少有人知道東北朝陽還有一個比唐僧取經早二百多年的曇無竭。


曇無竭西天取經

唐僧

故事說曇無竭取經回來,請烏龜精駝渡永定河,因忘記了烏龜精的囑託,請教如來佛烏龜精何時能脫生為人,烏龜精一怒之下,將曇無竭翻入永定河裡。這就是溼經、晾經的傳說,如今在石景山西山腰,還有晾經臺遺址。這當然是神話一段,但曇無竭西天取經,在《高僧傳》一書中確有所記載。他仰慕東晉法顯和尚赴西天佛國取經的業績,便產生了忘身取經的追求。


曇無竭西天取經

晾經臺和藏經洞

南北朝劉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曇無竭邀佛門僧猛、曇朗等25人,攜帶幡蓋等生活用具,遠涉西方。初至河南國,出海西郡,入流沙,到達今天的吐魯蕃、庫車、喀什,登帕米爾,渡雪山,到達克什米爾,同伴先後走失12人。曇無竭在此地停留了有一年有餘,學習梵文、梵語,並求得了觀世音受記梵文經一部。後西行,到南天竺, 禮拜了佛肉髻骨(釋迦牟尼遺物)再至檀特山、南石留寺,曇無竭在這裡受大戒。又向西行,沿路空曠,沒有人煙,又有8人死在了路上。曇無竭歷盡艱辛,倖免於難,終於到達了印度,學習《佛經》、《戒律》,取得成果。嗣後,隨海船到達我國的廣州,最後回到幽州的薊地,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譯出觀世音受記的佛經一部,並在石上刻了經文。


曇無竭西天取經

北塔浮雕曇無竭西天取經圖(源於網絡)

曇無竭不畏艱險,求得《佛經》、《戒律》,以慈悲為懷規範僧眾。他斥責窮奢極欲的上層僧侶,反對以寺產田地招納佃客,經營高利貸。此舉得到佛門與世俗人們的擁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