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大精深,我們知道的哪些書籍可以入選國學?應該怎麼推廣?

its366


國學,嚴格的來說,這個詞的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來看,他的指向性含有特殊“含義”,國學這個詞的產生也是源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清末,西方近現代文化突進中國,他們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封閉已久中國國門,毋庸置疑的是,以商業及海洋文明為基礎的西方諸國,帶著最先進的生產力,夾雜著他們的社會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不斷的衝擊中國這個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為主的龐大帝國。危機感、緊迫感逐漸在國人中間建立並流布,為了擺脫當時的對壘劣勢,中國被迫接受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組織、經濟等制度。

但對於文化意識本身卻是一直持保守態度,文化自信是當時中國人唯一可以了心自慰的精神寄託。但是,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侵染,西方文化思想也開始在國內受到認可,甚至是追捧。原本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指導策略開始受到攻擊和動搖,“全盤西化”、“徹底否定”的論調開始不斷的出現和蔓延。

但客觀的來講,東方文明的偉大思想不可能因為暫時的經濟形態落後而被完全拋棄,文化自信、意識拯救也是自然的一種意識反應。為了應對西方文化的侵蝕與衝擊,當時國內社會對西方知識、文化、科技甚至是思想意識與生活方式的統稱為“西學”,正對這個稱謂,才提出來所謂“國學”的稱呼。當時他特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以及在其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諸多人文學科與文化,國內也相應的出現了學識極高的幾位大師,比如我們熟悉的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

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學”一詞開始被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並持續到今天。所以,即使到了今天,雖然我們都默許這個叫法,但實際上,如果從學術的角度去考量,“國學”一詞,只能是一種大眾化的詞彙。

按著學科分類,如果把中國的文化學問與西方區別開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學”,但實際上由於歷史原因,“漢學”這個稱謂倒是更加流行,並被廣泛接受。“漢學”一詞原本僅僅指“漢朝文化歷史”部分的相關學術。

“國學”一詞發展到今天,從廣義和俠義的角度,我們可以給兩種解釋:第一:泛指中國優秀的文化思想甚至是多民族下的優秀歷史與物質思想及其表現形式。第二:僅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某些思想和學術經典。其基本表現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四書五經》以及其他諸家的經典典籍,比如道家的《道德經》、《老莊》、兵家的《孫子兵法》等。而我們在現實當中能夠經常接觸到也無非就是這些東西。

國學近些年的發展,實際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識的衝擊,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複習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所以,從上個世紀90年開始,“復興國學”就成為社會上廣泛湧現出的一種社會現象。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中國獨特的經濟發展方式,世界罕見,甚至唯一,這裡面自然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很多功勞。所以,研究“國學”,學習“國學”,“繼承發展”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甚至他是我們“偉大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使是以思想經典為主,國學涉及的經典也可以稱之為“浩如煙海”,

所以要深入的學習、研究、傳承也算是一件大事。每個人的看法、行為可能都不相同。如果非要給以清單,也只能算是一種建議。

如果年紀較小,我建議可以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如果年紀稍大,最好的入門路徑自然是《論語》為開篇,四書五經當中,我不建議看《尚書》,起碼一開始不建議讀。經典雖多,但不能無所不獵,還是要有主有次,有專有攻。大致必讀的經典,個人建議如下:

《三字經》《千字文》《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等,之後可以涉獵《道德經》《孫子》《春秋》《史記》《周易》《莊子》《黃帝內經》《資治通鑑》,起碼我列出的書應該是必讀之書。然後再根據個人喜好,擇一方向專攻。

關於哲學文化的推廣,現在國家也已經指定出相應的政策和規劃,如果不是專業的機構,我建議從自身做起,習之,踐行之。


子平易的邏輯命理


清楚了什麼是國學,你的問題也就解答了。

國學,是指56個民族的文化。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的總稱。
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是中華民族的軟實力、是民族思想和精神內核的圖譜、對解決民族發展中所遇到的現有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

國學文化融入每個民族成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中,是記錄民族成長髮展足跡。國學涵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觀念……等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能不瞭解國學。


奇堯最棒


國學首選《易經》,因為《易經》是群經首,其它的很多經典由易經發展而來。如,《道德經》,《論語》。《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就更是最基礎最簡單了。醫書就首選《黃帝內經》。要想推廣,就要先自己讀誦背下來,讓孩子們讀誦,背記。


玲姐用玄灸


個人建議,初學者先明確一下什麼叫‘國學’,然後找一個方向去琢磨更為妥當,前期看一些評論版找找感覺,再回來看一些基礎論語,中庸,大學……甚至三字經等,這樣也許能夠找到感覺。不過要注意目前很多評論版都有作者自己的判斷在裡面,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性。


Forsch炎寶


時間和精力有限,買書容易讀書難呀。

國學經典太多。最基本的三百千千四書五經前四史是必讀。其他能讀多少讀多少。越讀會越通透。


飆叔講故事


如果說,有哲理又具有文學性,人品可愛的,學習後讓人生豐富多彩的,還是選擇莊子。


蘭亭舍翁


首先入門的國學書籍: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國學的天空》,:傅佩榮,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兩本都看過,很好!

完整一點的國學書單:

521. 《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中華書局, 2007 年21

522. 《四書集註》:朱熹,嶽麓書社, 2004 年

523. 《國學概論》:章太炎,中華書局, 2009 年

524. 《中國人必修國學》:董子竹,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0 年

525. 《周敦頤集》:周敦頤,中華書局, 2009 年

526. 《中華傳統禮儀讀本》:彭林,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8 年

527. 《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原著), [清]蔡元放(改編),中華書局, 2009 年

528. 《大秦帝國》:孫皓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529. 《世說新語》:劉義慶,瀋海波譯註,中華書局, 2015 年

530.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 歐陽修等,北京出版社, 2008 年

531.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嶽麓書社, 2012 年

532. 《元曲三百首》: 解玉峰編注, 中華書局, 2009 年

533. 《大學思想讀本》:張汝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534. 《大學科學讀本》:吳國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535. 《中國文學史》:遊國恩等,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年

536. 《蔣勳說中國文學之美系列》:蔣勳,中信出版社, 2014 年

537. 《世界文學史》張德明,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538. 《文學回憶錄 1989-1994》:木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539.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540. 《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中華書局, 2015 年

546. 《哲學與人生》:傅佩榮, 東方出版社, 2012 年

547. 《哲學的慰藉》:德波頓,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 年

549. 《拯救與逍遙》:劉小楓,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550. 《中國文化史通釋》:余英時,三聯書店, 2011 年

551.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552. 《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年

553.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年

554.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三聯書店, 2012 年

555. 《現代中國的歷程》:黃仁宇,中華書局, 2011 年

556.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557.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三聯書店, 2011 年

559. 《世界當代藝術史》:王受之,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 年

560. 《中國佛教基礎知識》:楊曾文,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

562.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三聯書店, 2014 年


成為超級個體


真要學國學,建議要讀原典。

學國學的目的是什麼?

國學原本的作用是提高自身修養的,改變自己命運,並不是拿來做研究做學術,或者增長知識博得一個學位的。

如果僅僅是為了名利,索性不要學,國學本身是教人淡薄名利,為人圓通而智慧,更加自在的。為了名利而學國學,曲解聖人之意,或妄加批評,或拿來賣弄,只能增加貢高我慢,罪過更大。

我覺得,現在的西方式的教育,無法真正從國學中受益,最多學點知識而已,開不了智慧。

真要學國學,目的明確了,那就用古人驗證了幾千年的方法比較好。

首先,不要覺得文言文難,古人從6歲開始就誦讀四書五經,12歲基本背誦完成,然後開始講解。

其次,要從四書五經這些原典開始,剛開始不要看快餐式的書,比如什麼簡史,白話什麼,儒家的概括什麼的,要知道,原典的年代,根本不分什麼流派,中國古代也不分什麼文史哲,本身都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不要以分別心去學習,要像一張白紙去接觸,否則看了後人的書,就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了,這樣不容易通過讀經典開悟。

第三,學國學最重要的原則是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要去鑽字詞的謬誤,而是要通過反覆讀誦和思考,有所悟,這樣才會從國學中啟發智慧,智慧主要,知識次要,不開智慧去學知識,那只是會走路的書櫃而已,學到的東西一肚子,但不會活用到自己生活中。

第四,國學浩瀚,其中特別難的是天文、曆法、術數等,最重要的是學修身的東西,所以要從四書五經入手,手頭再配一部常識書籍即可,然後下苦工,專一門,比如這三個月鑽論語,就是反覆讀,讀熟了有些感悟了再去讀古人註解。文言文不懂,讀多了有預感了自然就通了,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但我極力反對去學語法,培養語感是最重要的,古人從不學語法,就是反覆誦讀,小學生都可以寫出很溜的文言文,現在學語法反倒不會寫了。現代人沒耐心,什麼都想速成,如果這種心態勸你別學國學,國學沒有五到十年不間斷學習是不會有成就的。

第五,四書五經研究得差不多了,可以讀一些歷史書,比如資治通鑑,建議集中1-2年時間讀完,最好配胡三省的注來讀,我在多個場合強調,不要讀白話翻譯,資治通鑑我寫過一部書,就是用網文的語言把原文的精華用故事的形式寫出來,發現許多白話翻譯是錯的,是無味的,在寫到賈誼的一篇上疏時,我真的不想翻譯,因為原文實在寫得太好了,只好寫個大意,然後貼上原文。讀文言文,不要讀白話翻譯,因為你感受不到文言文富有節奏感的魅力,感受不到文字背後隱藏的深意,其實史書的文言文不難,在古文中算是非常接近白話的一種文體了。

第六,國學重在實踐,在實踐中有所感悟,然後反觀書中的內容再思考。國學的書沒有一部不是作者親證的境界,他們並不是寫小說那樣憑空想象的,他們都是自己做到了才說的。做到了再說那是聖人,說了再做那是賢人,只說不做那叫騙人。現在研究國學的多,但真正去做的,說出自己修行感悟的少之又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是練氣練神通。

第七,國學剛開始學會比較累和比較枯燥,這時可以輔以閱讀一些傳道的國學大師的講課看看,建議不要看分科的大學教授,因為國學本身不分科,國學就是國學,是現代人強行把他分為文、史、哲,其實史書裡有哲也有文,文學裡有史也有哲,國學的典籍中基本都包含了文史哲,而其意義要超越單純的文史哲相加。因為說文史哲,究竟跳不出學術範圍,而國學不是拿來研究的學術,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致用的無價之寶。有些研究了一輩子的教授、博士,自己還是陷在貪嗔痴裡,還是煩惱不斷,脾氣不小,這樣的國學大師只是一肚子國學知識而已。

第八,等到開啟了智慧,就感受到了學國學的樂趣,同時,當你解決了文言文問題,就可以翻開中國五千年的古籍寶庫,任君遨遊。當你通了國學之後,世間一切書籍都看得懂,一切現象都不再疑惑,豁然開朗,不再茫茫然泯然於眾生之中。


非想非非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經典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子部分為“道家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

拓展資料:

國學經典名言

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離思》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6、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7、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8、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9、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1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1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14、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15、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宋·陸游《病起書懷》

16、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18、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後漢書·王霸傳》

19、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西晉陳壽三國志

20、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2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唐·李商隱《錦瑟》

23、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戀花》

2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25、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宋·陸游

2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宋·蘇軾《水調歌頭》

2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28、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2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國》

3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亞洲腦力運動總會阿濤


國學書籍很多,最適合納入教育大綱推廣從孩子學起的是“弟子規”,讓孩子從小學習做人做事,從小培養成高品德人才,一個會做人做事的人擁有了高技能才給社會帶來福報,一個不會做人做事的人擁有了高技能可能反而給社會帶來災難,

《弟子規》就是這樣一本最基本的做人言行規範,是由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的一篇訓蒙文,根據《論語.學而》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所編輯,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學習、家庭、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規範守則。雖然僅僅一千多字,但也充分闡明瞭聖賢教育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體現了我們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瞻遠矚,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著非凡重大的意義。

《弟子規》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是根,是基礎,是敲門磚,可以說是一部小《論語》。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拿到打開我們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才能領悟我們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從此走向幸福的人生之路。不僅孩子要學,家長更要學,因為言教不如身教,只有我們家長自己學好了,做到了,孩子才能學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